标题
标题

舞蹈

永不落幕的大凉山《彝红》

来源:巴蜀艺术网 2024-07-16 09:54
关键字:《彝红》

2024年7月14日中国民族歌剧《彝红》创作出品十周年座谈会在四川西昌举行。

bbdde25e21bb40d3b29bf903f42da40d~noop.jpg

刘伯承元帅次子、少将刘蒙,小叶丹外孙、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处处长伍龙,著名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王晓鹰志,国家一级编剧、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总政歌舞团团长左青,《中国艺术报》新闻部副主任郑荣健,《中国戏剧》副总编靳文泰,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若锋,凉山州人民政府副州长苏正清,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骆国兴,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苏彬,州委统战部原副部长、民族文化专家罗阿呷,州文联副主席(兼)、州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何万敏,西昌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州文联副主席、州曲艺家协会主席俄木沙马等嘉宾以及出品方、主创团队、主演等齐聚一堂,共话《彝红》的过去和未来。

790cd44b55fc4b8082f6b7536eb20e96~noop.jpg

由凉山文旅集团、凉山歌舞团出品的中国原创民族歌剧《彝红》,自2014年7月15日首演以来,至已正好10周年。10年来,《彝红》先后摘得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二等奖,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银奖,第六届国际戏剧奥林匹克奖,第三届四川省文华奖、四川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艺术节最佳剧目奖等多个重要奖项,深受广大观众和业界的一致好评。

4a57849004954c44ae2d0b40abd131fc~noop.jpg

10年时间,103场演出,无数的掌声和认可。民族歌剧《彝红》是彝海结盟精神的传递;是中国文艺精神的传递;更是党的民族政策和革命精神的传递。

十年磨一剑

成就彝族文化艺术史上首部歌剧

“彝海结盟”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复杂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和我党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形成雏形的成功范例,是党史、军史、革命史和民族团结史上的辉煌篇章。

自2014年7月15日首演以来,历经4年打磨,5次提升创作,2015年曾从北京南下在11省巡演23场,十年间演出共计103场,《彝红》收获一路赞誉。这是中国彝民族文化艺术史上的第一部歌剧作品。该剧不仅再现了著名的彝海结盟的故事,更融合展现了独特的彝族音乐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特色。

6e43e0f7f483415990a02560a204fecf~noop.jpg

以“彝海结盟”为创作蓝本,已经诞生过多个不同题材的经典文艺作品。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金沙水拍》《彝海结盟》《万水千山》《大渡河》等。

那么,《彝红》如何才能脱颖而出?为此,《彝红》起用了强大的创作阵容,国家一级编剧、四川人艺原艺术总监李亭任编剧、著名戏剧导演、解放军总政歌剧团原团长黄定山任总导演,国家一级导演曹平任导演,四川通俗音乐协会主席刘党庆作曲,国家一级指挥唐青石任音乐总监、指挥。

座谈会上,《彝红》艺术总监、编剧、作词李亭表示,从一开始的“压力重重”到“灵光乍现”,倾注了所有主创团队的心血;从音乐剧版本到歌剧版本的转变,主创和演员们精益求精的态度,才成就了如今的力作。

ee3c2c9571df4e45ae4bf1482460f425~noop.jpg

《彝红》将传统的红色题材与当代舞台艺术结合在一起,借助凉山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提供了一个有内涵而又特别的故事,有人物形象又有文化质感的舞台戏剧作品,让观众在与历史的天空对话的同时,又为剧中的人物命运而感心动容,在历史事件、戏剧冲突与民族风情的交织中获得历史的认知和审美的愉悦。

95%的本土演员

绚烂盛开的民族文艺之花

看过《彝红》的观众,相信都对剧中的彝族吟唱记忆深刻。原生态的彝语演唱,声情并茂的展现出与剧情相匹配的仪式感,观众没有因为不懂彝语而受影响,反而为歌者穿透心扉的音频振荡倏然惊鸿,像远山的呼唤引领观众走进历史,走进凉山,走进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

据了解,《彝红》中95%的演员都是来自凉山本土的民族演员。他们不具备专业的音乐剧表演技能,大多数人基本都是从零开始学习音乐剧的舞台表现。刚排练时,他们连说话、走路都不会,“正因为如此,演员在舞台上反而更能真情流露,用心去表演,让观众更有代入感。”据主创团队介绍。

这在《彝红》总导演、著名戏剧导演、解放军总政歌剧团原团长黄定山看来,《彝红》和彝族演员们更像是相互成就的“双向奔赴”。彝族演员们因具备独有的民族属性和气质,能理解艺术作品要表达的感情,而反复打磨的《彝红》也是培养优秀演员的平台,没有好作品培养不出好演员。

此外,凉山是歌舞之乡,彝族谚语中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之说。大凉山诞生了无数精品力作也在无声地印证着这一点。从惊艳全国的彝族舞蹈《快乐的诺苏》到话剧《奴隶之歌》,从电影《我的圣途》到电视剧《彝海结盟》,无不都在诠释着:凉山,正是一方萌发艺术创作生机的沃土!

民族文化的名片

助力凉山加快建设四川省文艺副中心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昨天《彝红》也完成了创作10年的第103场演出,现场依然热烈。

一部由市州级歌舞团创排的民族歌剧能10年如一日被广泛认可,有诸多因素。其中重要的一点演员们很生活、很民族、很时代,也很准确的表现了彝人的本能和直觉的生活情态与内心深处的活力,扬溢着凉山人对党和国家,对“彝海结盟”那一段红色历史由衷的认同和感激兴奋的表达,从而使这部作品具有了山情、人情、真情,充满了凉山的激情,彝族的激情。

正如今年7月1日,为《彝红》现场演奏的凉山交响乐团还专门在凉山州悬崖村举行了交响音乐会,千余名乡亲第一次在山野领略了不一样的艺术表达。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民族团结进步就像朵朵盛开的索玛花绽放在大小凉山。几千年前,彝族先民在此创造了辉煌的太阳历,历经千年风雨,神秘的毕摩文化、狂热的火把文化、多彩的服饰文化,以及热情豪爽的饮食文化和泸沽湖摩梭母系民族文化、木里藏乡文化,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而又交相辉映,这都为《彝红》的诞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沃土”。

近年来,凉山州以民族团结进步为抓手,不断擦亮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靓丽名片。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阔步向前。在“文旅强州战略”的引领下,把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在促进文化发展“1+2”系列政策加持下,凉山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发展,与此同时,以《彝红》为代表的一大批凉山本土优秀文旅品牌正在不断崛起,成为助力凉山州以创建中国文艺新坐标和西部文旅新IP为目标,努力加快建设四川省文艺副中心的有效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