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摄影

在夕阳与平原的边缘——刘默霏个展成都开幕

来源:巴蜀艺术网 2024-10-10 09:57
关键字:刘默霏

近日,刘默霏的个展《在夕阳与平原边缘》在成都幻社Photism开幕。本次展览由陆睿策展,共选取了刘默霏在过去几年间所创作的六组作品,以自我为关键词,拓展出原生家庭、社会褶皱、景观物像三个线索。其中包含几个主要系列:以复杂原生家庭为主题的《黄金墓》系列,探讨社会互动与信息真相的《一百个我》和《墙:时代日记》,以及通过景观物像讨论死亡、生命和时间等深层主题的《内观》《电线杆子的一百种表现方式》与《失落大陆》。展览整体采用摄影、影像、雕塑结合的方式,营造出更为丰富立体的艺术体验。

「对自我的观看」意味我们需要暂时跳出框架,以更为客观的视角,从远距离审视和反思自己。自我如同光源向外辐射,产生了细碎而又充满伤痛的情绪光影。每件作品之间呈现起伏效果,让观众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时间、历史与现代性的变化。

《电线杆子的一百种表现方式》是一个多媒介视觉文献档案性,及在此基础上的二次创作项目,由刘默霏和刘曜植共同创作。以类型学为方法论,档案图像为基础,将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出现的电线杆子进行分类整理,辅以雕塑与档案呼应。纪实摄影呈现了区域建筑的新旧对比,雕塑表现不同时代电线杆子的形态,并呈现当代艺术家对于这一历史物件进行的客观观察。体现了艺术家对现代主义摄影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也体现了新客观主义对于现实社会的关怀,用尽量写实的手段描绘客观现实,但既不歌颂也不逃避,只是冷眼观察,并对于电线杆所隐喻的现代文明,提出冷静的思考和批判:现代文明百年来,我们到底变得更加孤立还是更加紧密?人类和工业制品的关系为何,又有怎样的流变?可以说,在不同媒介中反复出现,却只作为隐性背景元素的电线杆,在这一作品中获得了某种凝视与被凝视的主体性;而其所代表的丰富历史,也随着归档和模型的创作,获得全新的生命。

《墙:时代日记》摘取了2020年3月至12月《纽约时报》中的部分标题,通过全景镜头的捕捉,艺术家将信息解构并重复拼贴,从二维到三维,再从三维回归二维,编织出社会褶皱中隐藏的复杂图景。个体的思想、情感乃至存在,都被无形之手暗中掌控。披戴着自由的枷锁,处于一种既强大又脆弱的悖论状态——这是艺术家对大众媒体塑造自我认知的深刻质疑,也是对技术如何悄无声息地构筑起无形茧房的揭露。在这无处不在的环形监狱中,我们既是看守又是囚犯,注视着又正在被注视着。

人的一生是以身体及其感受作为媒介,与周遭不断碰撞的过程。家庭作为塑造身份的核心要素,承担着社会角色与自我认同初步构建的功能。然而,个体意识的觉醒,引发其对自我本质的审视与内在欲望的洞察,往往会与群体轨迹发生碰撞,挑战上位者的预设框架。存在主义的核心在于自身是否拥有自由抉择与创造的能力。刘默霏的创作聚焦原生家庭的复杂关系,探索个体在追求自我实现时如何平衡他者期望与个人意愿之间的冲突。作品展现了她对传统家庭观念的反思,以及社会规范下个体成长路径的理性探讨。

库利在《人性和社会秩序》里发表的“镜中我理论”中提出,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他人对其自身的评价,而自我意识是在关系中,通过想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获得的。自我并非孤立的多面体,而更像是包罗万象的小世界。摄影是一方世界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隐喻。一年间,艺术家邀请一百个人为自己拍摄肖像,通过重组碎片化图像展现出流动的自我。每一次相遇都带来了身份的重构。她游离于复杂人际网络,探讨个体和社会的塑造与再塑造。

艺术家刘默霏将感受和思考转化为柔软诙谐的艺术语言,通过与他者交流互动,进行对个体身份的重构。多种题材如藤蔓,她以迷宫中来回踱步的节奏,将家庭、社会、时间、空间、死亡等议题编织,并在其中穿插断裂的物理规则、人为的精密秩序、多元的历史文化,呈现出别样的矛盾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