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服务总队承办的“发现重庆历史文化大讲堂”在枇杷山(考古)书院举行,导演张克明以《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叙事构建与影像逻辑》为题,与近百位爱好者共同探讨纪录片在历史文化传播中的创新路径。
从影像到叙事:纪录片的魅力解析
主讲嘉宾张克明导演是国际纪录片领域的重量级人物,执导过《世界的后花园》系列、《世界遗产》系列、《海市蜃楼》等60余部纪录片作品,曾斩获英国BBC优秀纪录片奖、瑞士苏黎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东京地球环境纪录片电影节金球奖等多个国际大奖。他在讲座中深刻解析了纪录片的叙事逻辑和影像表达方式,为现场观众提供了一次深入学习影像创作的绝佳机会。
张克明导演分享了他多年创作积累的经验,包括如何通过镜头语言凝练叙事、用最少的镜头呈现丰富的信息以及从写实到写意的叙事转变。他强调,纪录片创作不仅需要对题材有深刻理解,更要注重通过艺术化的表现手法传递主题思想。“纪录片要以影像构建叙事,用情感连接历史与当下,让观众自主解读和感知其中的力量。”他说。
讲座中播放了三部经典纪录片的片段,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体验与情感冲击:
《地球最远的两点计划》:从南极到北极,这部影片通过宏大的运镜与纯粹的影像语言展现了地球极地的壮丽与孤寂。张导通过镜头记录了北极熊在融化的冰面上渐行渐远的场景,最后以一滴从天而降的水珠定格,传达出对地球生态的深刻反思。张导分享道:“没有旁白和解说,让观众自己感受画面与音乐的力量。”
《苍黄青翠》:拍摄于宁夏,张导用一年时间记录了农耕民族在四季轮回中的劳作与生活。这部影片不仅展示了农田里的螳螂、青蛙等生物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还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表现了土地、阳光与人的关系。张导解释了为何以“冬”为片名的起点,“冬天是孕育春天的开端,所有丰收与繁荣都源于寒冷中的积累与坚持。”
《海市蜃楼》:该片记录了当代艺术家蔡国强的创作过程,展现了艺术与影像的融合之美。张导以极具张力的镜头刻画了艺术家与创作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了艺术表达的无限可能性。
“用最少的镜头讲述最多的信息,用写意的手法代替冗长的解说。”张导强调,纪录片的创作不仅是一种叙事形式,更是一种情感连接,通过影像搭建历史与当下的桥梁。
“重庆计划”激发文化认同
张导特别提到了他的“重庆计划”,提出要以《重庆叙事》为核心,拍摄系列纪录片,全方位、多维度展现重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计划内容包括:
《重庆往史》:重庆开埠以来百年历史系列纪录片;
《重庆肖像》:讲述100位在重庆发展中具有杰出贡献的近现代人物的传记纪录片;
《重庆:城市的徽章》:聚焦重庆100座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
《重庆巷事》:挖掘100件带有烟火气的重庆坊间故事。
同时,他提出在重庆建设纪录片产业园,打造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设立纪录片产权交易中心,为纪录片创作者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支持。这一计划激发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许多人纷纷表示愿意为传承重庆历史文化贡献力量。
张导表示:“重庆这座城市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现代的活力,她有太多值得讲述的故事。我希望通过纪录片,把重庆的文化传播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讲座结束后,听众久久不愿散去,不少人围在张克明导演身边提问交流。一些观众表示,这场讲座不仅拓展了他们对纪录片艺术的认知,更让他们深刻感受到重庆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巨大潜力。一位听众激动地说:“通过这些片段,我看到了影像的力量,也看到了重庆文化传播的新可能。”
现场氛围热烈而真挚,观众纷纷用手机记录下与张导的合影,争取每一个提问和交流的机会。枇杷山书院的会场里,互动的热情持续了很久,直到夜幕降临,才在依依不舍中结束。
记录与传播:历史文化大讲堂的使命
“发现重庆历史文化大讲堂”是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重要公众考古品牌活动,旨在搭建学术与公众、历史与当下的桥梁。自活动启动以来,已有上百位知名专家走进大讲堂,分享他们的研究与实践,深受市民欢迎。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指出,纪录片作为记录与传播历史文化的重要媒介,既是时间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再创造者,能够让文化更鲜活、更有温度。未来,研究院将进一步推动多领域合作,把更多优秀的文化、文物、影像资源转化为高质量的传播内容,为重庆历史文化注入更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