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平:女;国家一级演员,现任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曲艺团团长。四川清音李派第三代传人。第十四届成都市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成都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成都市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
2013年7月被授予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被评为“第十一批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016成都榜样.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7年成都市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被评为“第十批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2018年1月被四川省文联评选为2017年度百家“推优工程”的曲艺类优秀文艺家;2019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任平:清音雅韵 丰润人生
[一曲清音蜀都吟,万般天籁皆有形。伴着云随碧玉的婉转歌声,任平老师给我们娓娓道来她与四川清音的艺术情缘]
培英行动 光荣入选
2015年,我四十岁了。这一年,也是我与四川清音结缘整整第二十五个年头。老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常想,四十岁的人生,应该有不一样的精彩吧。
2015年6月23日,北京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参加中国曲协“牡丹绽放——曲艺英才培育行动”启动仪式我和夏吉平、陈靓、贾冰、刘芓君、暴玉喜、张旭东(叮当)、杨菲、苗阜、庄丽芬十分幸运的成为中国曲协“曲艺培英行动”首批入选者。李前光主席、姜昆主席对我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出要求和建议,并为我们十位入选者颁发了“曲艺培英行动”荣誉奖杯。“曲艺培英行动”是中国曲协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力宣导文艺界行风建设,进一步发挥中国曲艺牡丹奖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实施的一项培育中青年曲艺人才的示范性专案。行动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从荣获过中国曲艺“牡丹奖”的有发展潜力和动力的中青年曲艺人才中遴选了10位培育对象,计画通过总共三批,每批两年十人的集中培育,重点培养和打造曲艺艺术中坚力量,全面带动和促进曲艺艺术的发展和曲艺事业的繁荣。
会议期间,叮当、苗阜、刘芓君代表我们十名入选者围绕如何进一步提升个人修为、不断锤炼艺术技艺、坚持锐意创新发展等方面作了表态发言。赵连甲、王汝刚老师代表老一辈的曲艺家结合自己从艺的经历和几十年的人生思考,语重心长的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殷切希望。我们四川省文联李兵主席代表四川省文联对“曲艺培英行动”在地方文联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示范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对做为四川省入选者的叮当和我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几点希望。他表示,这次中国曲协“曲艺培英行动”通过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加大了对中青年曲艺人才的扶持力度,搭建了得天独厚的国家级艺术平台,四川省文联一定会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为“曲艺培英行动”入选者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鼓励和激励优秀人才更好地继承传统,锐意进取。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沉甸甸的奖杯、殊荣和希冀,好似千斤重担压在肩头,让我深感荣幸、感慨万千又倍受鼓舞。为了不辜负中国曲协的重点培养,为了我所热爱的四川清音,我一定要认真规划好未来的两年时间,加倍努力的做人做事,坚守初心的唱好清音,不断拿出超越自己的精品力作,实现更高地艺术理想和人生价值。要从强化自身的艺术修为和提升艺术人格做起,从我所熟悉的巴蜀曲艺和四川清音入手,努力为四川曲艺的繁荣发展做一些能够看得见、落得实的事情,为四川清音创作演出一些够叫得响、留得下的精品佳作,为抢救性记录保护去整理、录制一批濒临失传的四川优秀传统曲目。还要培养和扶持一批成都优秀的青年曲艺人才,为他们努力搭建一个展示四川曲艺艺术独特魅力的舞台,打造一个宣传四川曲艺的窗口,实现观众想要“听四川曲艺、品四川清音”的多年期许。
众手浇花 牡丹绽放
自从入选“曲艺培英行动”以来,激励、鞭策我前进的动力是巨大的、无穷的,带给我的荣誉和影响是终生难忘的。回顾这两年走过的所有幸福时光,在众人精心扶持鼓励下,我收获了太多的感动,简直难以用言语一一说尽,心里时刻都充满了无限的感恩与感激之情。
中国曲协为我们十名入选者积极搭建得天独厚的学习研讨、艺术实践和文化交流的国家级平台。两年期间,作为曲艺培英行动的入选者之一,我先后参加了中国曲协组织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思想政治修养,提升了综合业务素质,让我收益匪浅、收获良多。
两年来,四川省文联、四川省曲协和我所在单位成都市非遗研究院的领导都十分关注我的进步与成长,对我格外关心和照顾,让我深受感动。作为一名四川清音演员,我先后参加了四川省曲协组织的文艺志愿者服务小分队赴巴中、泸县等地演出、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演出、“说唱成都”优秀曲艺节目专场演出活动,应邀参加了联合国中文日——“感知成都”专场音乐会赴奥地利维也纳、林茨、德国柏林、捷克布拉格等国家和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作为四川清音第三代传人,我始终坚持从两个方面抓好四川清音的传承,一是开展活态传承,二是进行定向性传承。在活态的普及性传承方面,这几年我组织开展了四川清音进校园的普及推广活动,先后在成都市马鞍小学、成都市高新高科学校、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卓锦分校)、成都市蒙彼利埃小学成立了四川清音社团,在学校领导大力支持下将四川清音纳入到孩子们日常的音乐课进行系统学习。我一直担任这些学校的艺术顾问,每周都安排团里的年青演员一起为孩子们传授四川清音的表演、唱腔,以及鼓板技法。实践证明,我们的四川清音进校园活动从学校出发,逐渐传播到社区、剧院、电视台、电台,让四川清音这朵巴蜀艺术之花通过新一代新苗新人的努力,走进了首都北京甚至走出了国门,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还收到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另一方面,在四川清音的定向性传承上,得到了我单位成都市非遗研究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心申请立项出资200万元与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进行联合招生,面向社会13-15岁的中小学生公开招收了20名曲艺定向代培生,学习四川竹琴、四川扬琴、四川金钱板、相声等不同曲种,其中有4名学生主攻四川清音专业。这批小学员整体素质好,家长也很支持,孩子们对学习四川曲艺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还聘请了多年从事曲艺的老先生们亲自给孩子讲授专业课,使他们在业务上成长进步的很快。经过三年的定向培养,2017年,这批20名学员圆满完成学业,全部顺利进入了成都市非遗研究院曲艺团、木偶团工作,成为我团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曲艺生力军。
这些年,在我所有努力与成功背后,都凝聚着太多人对我无私的帮助和鼎力支持。每当想到这些,都会令我我感慨万千、感动不已。真是应了这句话,“众人浇花牡丹绽放”!从1991年我与四川清音结缘算起,四川清音就像我最好的闺蜜和朋友,一路相伴陪着我走过了人生27年最美好的青春时光。
2017年7月,“牡丹绽放——曲艺英才培育行动”成果汇报演出在中央电视台星光剧场隆重举行,恰逢中国曲艺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期间,我演唱的四川清音《蒹葭》接受了来自全国曲艺前辈、老师和同行们的专业检验,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和肯定。演出结束,当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演唱这首《蒹葭》时,我的思绪一下子就飞回到了一年多前。那时候,我正在按照中国曲协的要求,苦思冥创作一首四川清音新曲目。这次我很想尝试去突破自己以往的演唱风格,想要更好地展示四川清音的秀丽、秀美的意境和纯粹、优美的音色,给人留下耳目一新的感觉和回味。我和负责编曲林亚平老师一起想了好久,却始终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2016年的夏天,我到北京开会,意外的在超市门口碰到同样来北京开会的全国着名军营曲艺家、词作家陈亦兵老师。特别有幸的是,这位我所敬仰的老前辈曲艺家,将他按照中国曲协要求,最近刚刚改编出来的15首青春版《诗经》赠给了我,我仰望着一脸慈祥可亲的陈老师,激动地愣在那儿,真是半晌没说出话来。天啊,我任平何德何能,有幸得到老先生这样的无私馈赠和真诚呵护呢?老先生对我,对年轻曲艺后辈所寄予的这份厚望恩情,让我感动到汗颜却无以回报。我绝不能辜负老先生的厚爱,今后唯有更加努力地做人做事,当好曲艺人,唱好四川清音,才是对老先生最好的报答。陈老师还认真嘱咐我,“任平,我非常赞赏你对清音的执着,有句话叫‘曲为时代吟’,我们曲艺人就是要说百姓话、讲百姓事、唱百姓情,你一定要记住,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今后,你还要继续加油啊,要尽可能地发光发热,把艺术的积淀奉献给社会,把更多地欢笑和温暖送到人民群众的心坎坎上。”
带着陈老师的殷殷嘱托,我热忱满满地飞回成都,一下飞机就立刻邀约编曲林亚平老师来商量《诗经》选题。这15首《诗经》可件件都是传诵千年的经典名篇,想要从中选择一首适合我演唱风格的作品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儿。最后,当我们的目光再次停留在《蒹葭》上的时候,我立刻心领神会的拍案而起,对,就是它了!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蒹葭》是《诗经》中最具代表性的抒情佳作,取材于《诗经·国风·秦风》,据说是2500年前在当时秦地广为传唱的一首民歌小曲。全诗意境朦胧凄清,感情执着真切,其独特的艺术美感这正是我想要传递的那份清新抒情和与众不同。记得,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并称赞它“风格洒落”。1975年前后,琼瑶女士还根据《蒹葭》创作过一首流行金曲《在水一方》,至今还在广泛传唱中。我觉得,诗歌中“苍苍”、“萋萋”、“采采”等叠词“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用韵和句式的参差变化,以及双声叠词运用,非常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与四川清音长于抒情、委婉缠绵的韵律美真是不谋而合。当时,林亚平老师也有过一些顾虑,他半开玩笑地问我,“任平,会不会有人觉得这首诗是描写追求美女不得的单相思呢?”我肯定的说,“不会的。我认为《蒹葭》这首诗,所传递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和人生态度。比如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的人生境遇时,应该欣赏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当我们今天面对理想、事业、前途、爱情、婚姻等不同的人生选择时,是要顺流而下,还是为了梦想逆流而上,不畏艰难险阻的不断求索呢?拿我来说,我心中的那个在水一方的‘伊人’,就是我魂牵梦绕的四川清音,她永远都是我想要追求的、最有魅力的目标和对象。我希望通过《蒹葭》这种象征意义,来传递四川清音最美的声音,传递一份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坚持。”
大气磅礴、人杰地灵的巴蜀山水,积淀了丰厚独特的巴蜀文化,孕育出色彩斑斓的四川曲艺艺术,赋予了四川清音甜美清雅的灵动之气,也凝练出四川人智慧奋进、包容兼蓄、坚韧乐观的川渝精神。师父与四川清音结缘半个多世纪,她演唱过的各类四川清音节目不下上百个,其中相当一部分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这些节目绝大部分属于新编创的曲目,都渗透这词作者、唱腔设计者和音乐伴奏者的智慧与心血。她常说,“你永远不要忘记身后,那些默默为你奉献的编曲、设计唱腔和音乐伴奏的老师们,他们才是你获得成功的贵人。”非常感谢与我长期合作的曹正礼、王持久、严西秀、蓝天、林亚平、秦渊、向盛、彭涛老师等,这些我事业上的“贵人”,他们不仅熟悉四川清音曲牌曲调,更熟悉我的最佳音域和音色变化,为我量身创作了《锦水吟》《春到龙门山》《中华医药》等一批非常适合我演唱的代表性曲目。长期为我编曲的林亚平老师,他是我多年的合作者之一,他有着渊博的学问和丰厚的阅历,有着宽阔的胸襟与包容的心态,儒雅的谈吐之下还有我们四川人那股不服输的坚韧与乐观。这次,他独具匠心的为四川清音《蒹葭》诠释了更加深刻地艺术内涵,对我演唱风格的精益求精也全部都体现在对编曲的走心之中,赋予我与四川清音《蒹葭》一种别样的风度气质和艺术表现力。我记得,师父程永玲老师听完我发给她的小样后,沉吟了半天没有回应。我十分焦急地问,“师父,咋个样嘛,说句话呗。”师父优雅从容地说出两个字,“好听。”“还有啥子意见?”“没得了。”这时,师父的爱人,我亲切地称呼他强老头走过来,好奇地问,“刚才放的那个是谁唱的,这么好听。”师父撇了他一眼说,“还有谁,一听就是任平的声音嚒。”强老头连声抱歉地说,“不好意思,不好意思,真得没听出来,这个跟她以前唱那些真是有点儿不一样的味道嘛。”是的,我以前的作品如《春到龙门山》《六月六》《赶花会》等,演唱风格基本都是以欢快、跳跃、活泼的四川清音小调见长,这次《蒹葭》唯美抒情的人声展现对我而言是一次新的尝试与挑战。我师父程永玲老师曾经探索把美声花腔女高音中的演唱技巧,融入到四川清音的“哈哈腔”的传统唱法,创造除了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中国式花腔,这既是借鉴与融合,更是创造与革新。因此,我认为对传统的改革和创新,就是对传统最大的尊重。这次在四川清音《蒹葭》的演唱中,我改变以往四川清音比较注重突出“哈哈腔”、“弹舌音”和“贯口”三大技巧的特点,刻意采用了民族唱法“咽音”发声技巧,来进行气息、发声的控制和唱腔的处理,如对声音控制的“弱控弱收”,声腔的“打进打出”,气息的“气断声不断”等等。这些大胆尝试的成功,得益于林亚平老师对《越调》《背工调》《鲜花调》《小剪剪花》等曲牌的灵活运用,以及对其他音乐元素的艺术提炼和二度创作,他在继承传统清音曲调的基础上,彰显出其在曲调创新方面的深厚功力和卓越才能。
按照中央电视台的要求,我们在《蒹葭》中也尝试融入了一些电子乐的音乐元素,也想尝试融入琼瑶女士的《在水一方》,在不断的修改、提升和打磨之后,最终我们还是会选择民乐版的《蒹葭》进行演唱。《蒹葭》小试牛刀成功后,我满心的喜悦给师父打电话报喜,师父听了十分欣慰,最后还不忘嘱咐我说,“你要记住四川清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说到底就是要‘找准根’和‘结好果’。什么是根,往大处讲是巴蜀文化,朝小处讲就是清音的传统。如果失去了根,所有的创新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什么是果,是对传统的扬弃,对生活的新感悟,对时代脉搏的把握。由新思考、新实践形成的新作品和新尝试,才是创新的果。继承是为了发展,发展是最好的继承。你不要骄傲,还要好好学、用心学才可以。”师父这番话,让我更加坚信了一点,就是今后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曲艺艺术的基础上,要不断积极探索、不断大胆尝试,坚持博采众长的“拿来主义”,好好创作一些既能继承传统,又有创新实践,既能超越自我,又能展示艺术风采的个人代表曲目。
愿得韶华刹那 开得满树芳华
回顾我27年的艺术人生,我最感恩的人是我的师父程永玲老师。我清楚的知道,如果没有恩师的“传帮带”,就不会有我后来的进步和今天的成绩。没有恩重如母的师父,就没有今天的四川清音任平。想当年,师父在四川清音表演的艺术道路上能够坚持走下去并取得傲人的成绩,得益于她的恩师、着名的四川清音艺术大师李月秋老师的教诲和引领。李月秋大师不讲门户、不分地域,手把手的口传心授,无私奉献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学生,为四川清音的灿烂辉煌,储备和培育出一大批的中坚力量,她们当中很多人都成为了至今还活跃在四川清音舞台上的着名表演艺术家。我的师父程永玲老师也和她的师父李月秋大师一样,把她从师父那里学到的一切,全都毫不保留、倾其所有的传授给她的徒弟和学生们。她时时提醒我,“任平,在四川清音的艺术领域里,你虽然已经是一个佼佼者,但要走的道路还很长,要学的东西还很多,路旁的诱惑也不少。你要能继续坚守的住,保持淡定的心,才能在将来的岁月里创造更大的辉煌。”
一路走来,我很庆幸自己是如此的幸运,能够享受师父给予我的这份志同道合、情比金坚的母女情深,能够享受四川清音艺术带给我的这份快乐与幸福,我可以尽情地自由歌唱,唱出心中的梦想,唱响无悔的青春。这些年,我的家人一直都在身后默默地支持我。父母、老公和儿子满满都是我最忠实的观众。我入选“曲艺培英行动”的时候,儿子满满才刚刚八个月,现在已经两岁九个月了,长成了一个活泼可爱又聪敏乖巧的机灵鬼。每当我在家里练唱或用琵琶弹唱清音时,他总会翘起肉嘟嘟的小二郎腿,一动不动坐在那里认真地听我唱起来,听到满意的地方他还会热烈鼓掌。我悄悄问他,“妈妈唱的咋样儿?”他就操着稚嫩的四川口音拍着手大声说,“妈妈唱得最好,再来一个嘛。”于是我在想,如果有一天儿子喜欢上四川清音,我也会全力支持并保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让他从小就感知四川清音的无穷魅力和带给身心的那份快乐。在家里,爸爸几十年都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他对女儿浓浓的爱都倾注在对我事业无声的关注和支持上。从2000年开始,我演出所用的清音鼓板,都是爸爸经过五年时间反复揣摩、研究、实验才亲手制作出来的。一开始,爸爸完全不懂四川清音打击乐,也没有任何经验,他一点点摸索,一次次尝试,不知道做坏了多少竹子,做坏了多少副鼓面。一次偶然的机会,爸爸去四川崇州市怀远镇,发现路边有位老人在摆摊卖竹子做的烟缸、竹杯等,他就跑过去向人家求教竹子脱脂的方法,但是老人非常保守,死活就是不肯说出来。爸爸毫不气馁,他反反复复地又去找了老人好几次,老人被爸爸的执着和真诚打动了,最终把竹子脱脂的方法告诉了爸爸。还有,就是我之前演出用的老式鼓架有点笨重又无法折叠,爸爸看着娇小的女儿每次出差拎着都特别费劲,他就不动声色的用家里相机架子改造成一副十分轻便又利于携带的铝合金鼓架。一晃十几年过去,爸爸已经年过七旬,他还在坚持为我做着鼓板。爸爸亲手制作的清音鼓板,倾注了他对女儿最深沉的、最特别的爱,在我手中传递着世界上最温暖的力量,伴随我走遍天南地北,并多次走出国门。
传承千年文脉 唱响古韵高腔
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脉源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这片神奇的巴蜀大地上,千年历史文化的丰厚积淀,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民间说唱艺术,四川清音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之一。据说,四川清音源于明清俗曲,形成于300多年前的清代干隆年间,是由江南小曲与四川方音、民歌俚曲、戏曲声腔等经过长期交融、衍生发展而来的。它既保留了自明清以来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基因特征,又因与四川语言、音韵、语调的完美结合,在表演、唱腔、曲调等方面都显露出浓郁的四川地域特色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2008年,四川清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的师父程永玲老师也入选了四川清音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了全面落实四川清音的整体性保护、数位化记录保护和抢救性记录保护工作,我在近年来开展的四川清音非遗保护普查工作中掌握了解到一些数据。初步统计,四川清音现存曲目约有600余首,曲牌超过了100支,常用曲牌约有50余支,其中最着名的是“八大调”(即勾调、马头调、寄生调、荡调、背工调、越调、西皮调、滩簧调)。这些宝贵的四川清音传统唱腔曲调,是经过很多代四川清音艺人长期创造积累,遗存下来的艺术瑰宝和心血结晶,但这些传统曲调几乎在舞台上鲜为人见,即使对于我这样演唱二十多年清音的演员来说都是非常生疏的,特别是勾调、马头调、荡调,几乎就没人演唱过了。
由于四川清音长期以来都是以师徒口传心授方式流传下来的,几乎没有详实准确的文字资料,更从未有过简谱和唱词俱全、曲目收录丰富的“曲谱集”。为了填补四川清音曲谱记录和传承方面多年的缺憾,在成都市非遗研究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负责牵头申请了四川清音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并邀请我们成都市曲艺团着名曲艺音乐家、国家一级演奏员曹正礼老师主持编写了《四川清音曲谱集》一书。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整理、记录,共收录了将近100首四川清音曲目,其中绝大多数是李月秋、程永玲等四川清音名家的代表性曲目,如李月秋的《断桥》《忆我郎》《尼姑下山》《布谷鸟儿咕咕叫》,程永玲的《六月六》《蜀绣姑娘》等。2015年,曲谱集正式出版,填补了四川清音曲谱集方面的空白,也让四川清音从此告别了口传心授的历史。
作为四川清音李月秋大师的弟子,作为四川清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父她多年潜心于传统清音的保护与传承,这次完整录制的八大调音像资料,可以说是为四川清音留下了一批宝贵的精神财富。回想起录制那段时间,我就忍不住想哭。当时师父因为腰椎间盘五处骨折,前前后后在床上躺了八个月,刚恢复好没多久又得了肺炎住院。尽管身体状态不是很好,但她主动跟我提出来要尽快完成录制工作。每天录音,师父因为腰椎疼痛无法久坐,已经七十岁的她,常常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看着她不时将手扶在腰间,额头微微渗出一丝丝冷汗,我几次劝她停下来休息,她却始终不肯。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又急得毫无办法,泪水在眼眶里一个劲儿打转不敢流出来,只能趁她不注意的时候,背过身去悄悄的抹一下。师父对四川清音艺术这种近乎执拗地认真与坚持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大家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的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让录制工作进行地异常顺利,很快就在2016年底圆满完成了《程永玲四川清音八大调》CD专辑的全部录制工作。经过重新整理和编曲的四川清音八大调代表性曲目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目前已经进入了后期设计制作环节。记得当录制工作结束的时候,师父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说,“任平,今天我终于可以放心睡一个好觉了。”
2019年,是我师父程永玲老师艺术人生六十年,是她与四川清音相伴六十韶华的重要纪念。作为徒弟,我想为师父举办一场名师高徒为主题的四川清音程永玲师徒专场演出。因为师父说过,在我们曲艺界,名师与高徒的传承,犹如长途接力,江河流水,生生不息,源源不断。名师与高徒,对于任何一种技艺的传承来说,都是最佳的写照与高格的追求,四川清音的传承也是如此。多年来,我的师婆、我的师父潜心于“名师高徒”的方式将四川清音艺术有效地传承下去,因为在她们心中“名师”与“高徒”是一个良性互动,也是推动四川清音艺术追求自身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也想通过“名师高徒”的传承途径,展示“名师高徒”的喜人成绩,希望能有更多的名师来传授技艺,有更多的新人来学习四川清音,进一步推动四川清音深刻的继承和创演的繁荣发展。
我梦想着、期盼着,早日成立一家四川曲艺社或清音社,打造一个展示成都本土曲艺艺术的民营小剧场,把成都的传统曲艺艺术与都市休闲文化、旅游文化结合起来,让四川清音、四川竹琴、四川扬琴、谐剧等曲种有一个长期演出的活动阵地和场所,有一个提供文化服务与传播的窗口,一个传承发展四川曲艺艺术的载体,一个锤炼曲艺新生力量的舞台,一个演员与观众互动交流的现场,一个涵养社会创意、启迪大众心智的艺术空间……
永远不停步 一世清音缘
明天的我,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未来的我,要做的事情也还有很多很多。
心里突然想起师父在《我与四川清音》一书扉页写下的那段话,“我的自然生命是父母给的,但我的人生价值观却是四川清音给的。我与四川清音的艺术情缘,因而也是我此生此世的人生因缘。”这一刻,眼角温润,心存感恩,因为我知道,师父的那些话,是师父的心声,也是我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