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在吕嘉的指挥生涯中占据着特殊位置,在歌剧的故乡意大利和德国,吕嘉曾指挥的歌剧剧目超过60部。
不久前,一场久违的演出——《英雄交响曲》在澳门上演。吕嘉和澳门乐团重返剧场为观众献上了两场视听盛宴。
吕嘉于20世纪60年代出生在上海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吕蜀中是指挥,母亲陈丽芬是女高音歌唱家。相较于许多音乐家来说,吕嘉的音乐求学历程开始得并不算早。因为跟着外公外婆在上海长大,随着父母工作调动,10岁时到了北京才开始跟着父母学音乐。
“从小我父亲说,听听你的耳朵怎么样,好不好。他在钢琴上弹一个音,让我唱出来那个音高,我没受任何的训练,同时弹三个音,靠耳朵分辨,最后三个音全听出来。父亲说,这个耳朵不学音乐不行,一定要比我强。所以我就开始学。”吕嘉说,“学音乐挺苦的,没有童年,小朋友玩踢球,你得先做作业,做完作业,每天要练习3到4个小时。”只用了3年,吕嘉便练就了绝对音高。
1980年吕嘉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3年后成为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当年唯一一个被录取的学生。师从指挥大师郑小瑛学习作曲、钢琴和指挥。
指挥系需要读5年才能毕业,1987年,吕嘉以全院最佳成绩提前一年跳级毕业并被直接保送研究生。其实原本他想跳两级来着,他想在音乐学院开一个先例。得知情况的郑小瑛老师训他:“你小子不要那么狂。”
“在中央音乐学院的两年里,我就把学校图书馆里的西方经典小说全部通读完了。”吕嘉说,“音乐没有语言、国界和历史的障碍,音乐使所有人类的情感共通。西方音乐表面上看只是音乐,但其背后是从古希腊罗马时代直至现代的西方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表达。”
01/候补出场,斩获国际指挥大赛冠军
1989年1月,24岁的吕嘉收到了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的考试邀请。“当时我就揣着300美金,一箱子谱子一箱子衣服,坐了七天七夜火车,你不知道前途是如何。因为我那时候是去考试的,不是拿到了入学通知书。”
在柏林艺术大学参加入学考试,现场钢琴、指挥、乐理四位教授考他一个人。考试的要求是:弹一首纯古典的巴赫赋格和协奏曲;弹古典乐派莫扎特、贝多芬的奏鸣曲,再弹一首肖邦、李斯特或者斯克里亚宾的作品。
“钢琴当时根本没有时间练!没有谱子,我可以背谱指挥。”一个乐章指挥下来,教授们脸上露出了笑容。几分钟后,一位教授走过来告诉他:“祝贺你被破格录取了,你很有音乐天分。”入学后,吕嘉跟随教授汉斯·马汀·拉宾斯坦、罗伯特·沃尔夫继续深造。
作为柏林艺术学院的学生,他有机会观摩柏林爱乐乐团的排练,看卡拉扬怎么调教乐团。吕嘉一边观摩一边感慨:“德国乐团的声音太完美了,我想在指挥身上找答案,他们是怎么磨炼出那种独特声音的?”卡拉扬生前的最后一场音乐会举行时,吕嘉站在台下,看人们像膜拜一位王者一样,为大师的每一个手势而激动。当时的他并没有太多地去设想未来,“我只觉得,自己迟早会成音乐家,但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1989年5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吕嘉从一张过期的旧报纸看到意大利即将举办安东尼奥·佩德罗帝国际指挥大奖赛的消息。这是国际音乐界的一件盛事,但距离比赛开始的日子只有4个月了。他马上给大赛主办方寄去了履历,得到的答复是:报名已满,但可以作为候补选手之一,等待参赛。吕嘉也没把这事太放在心上,还是跟往常一样打工、学习。
直到9月的一天,组委会突然来信通知吕嘉能去参赛了,因为有人退赛,吕嘉从候补资格转正。机会来之不易,吕嘉二话不说,买了机票直飞威尼斯。下飞机打的去火车站,一路狂奔,人生地不熟,好不容易找到火车站,吕嘉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开车的时间。这个时候,吕嘉并没有沮丧懊恼,而是坐下来喝起了咖啡。好运眷顾了吕嘉,火车居然也晚点了,迟到的吕嘉幸运地登上了晚点的火车。到达比赛地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点,而主办方规定必须在7点之前到达。吕嘉心想,人都来了,不管怎样总得去看看吧,没想到过去一看,人家正准备锁门。幸运的是,吕嘉在最后一刻拿到了参赛的入场券。险些迟到的吕嘉汗津津地站上了指挥台。台下,评委会主席、意大利佛罗伦萨歌剧院的院长以好奇的目光观察他——这个黑头发的年轻人让评委会吃惊,他来自中国,却能精准地掌握意大利的风格和味道。最终,当吕嘉捧走“安东尼奥·佩德罗蒂国际指挥大奖赛”的第一名和评委特别奖时,40多位欧洲选手满脸诧异。
事后吕嘉才知道,当时的候补参赛选手一共有12名,他是最后一个。因为正式参赛选手中有一名缺席,而前11名候补选手都没能来参赛,所以他才有机会参赛夺冠。在这场比赛中,吕嘉除了获得一笔丰厚的奖金外,还迅速提高了自己在意大利古典音乐圈里的知名度。这距离他初来德国不过半年的时间。
“如果没有凑巧看到那张登有指挥大赛消息的过期报纸,如果比赛当天同为候补的其他11名选手中任何一人没有缺席,如果我乘坐的那列火车没有晚点半个小时,今天的我可能就会是另一番光景。”
这一次比赛也成为吕嘉指挥生涯的重要转折点,第二年,在佛罗伦萨歌剧院院长Giorgio Vidusso的引荐下,26岁的吕嘉出任意大利特里埃斯特市国家歌剧院的音乐总监,成为历史上意大利歌剧院音乐总监中的第一位东方人,同时也是最年轻的一位。并由此开始了辉煌的职业指挥家生涯。乐队的演奏在这位年轻大师的带领下,散发着如诗一般的细腻和意境。
此后,吕嘉又先后担任了意大利佛罗伦斯交响乐团、瑞典诺尔雪平交响乐团、罗马拉其奥室内乐团及等着名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及首席指挥,同时还经常担任英国曼彻斯特-哈雷交响乐团、德国多特蒙德歌剧院和意大利米兰威尔第交响乐团的客席指挥。31岁成为第一个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出的华人指挥家,41岁接任意大利维罗纳歌剧院音乐总监。吕嘉不但成了世界上最好的指挥家之一,在世界乐坛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过去的20多年中,吕嘉在欧美及全球各国指挥歌剧及音乐会两千余场。
吕嘉经常回国参加演出,在上海也分别执棒了苏黎世歌剧院版和国家大剧院版的《图兰朵》等音乐会,还筹划了海外华人新年音乐会等。
02/比意大利人还懂意大利歌剧
作为第一位在意大利国家歌剧院担任总监的亚洲指挥家,意大利的《共和国报》评论:“我对于大师吕嘉的名声早有耳闻,但他对意大利歌剧的传统、歌词、舞台,特别是对于声乐演唱的引导及合作的精确理解及让人陶醉的音乐美使我吃惊,简直比意大利指挥还意大利化。”
英国《泰晤士报》等权威媒体称:“那么传统的英国作品,由一位伟大的中国指挥完美地完成,近乎不可思议。”《德意志南方报》评论:“他指挥的音乐如此完美,对勃拉姆斯的音乐理解得如此透彻和具有说服力。他对德国古典浪漫派和法国印象派的作品诠释被盛赞为用‘精准的音乐语言与完美的指挥技巧’演奏出‘极其令人信服的音乐演绎’。”瑞典日报这样评价:“诺尔雪平交响乐团近一年来变化令人吃惊,管乐器的磅礴气势与弦乐优美、迷人的乐音融为一体,这样高水准的演出不是经常能听到的;吕嘉和诺尔雪平交响乐团是世界乐坛一颗灿烂的明星!”对于这些“溢美之辞”,吕嘉说:“他们已经不会因为我是中国人而说你行不行,而是说,这个人好,你来。就这样简单。”
“真正发现音乐的美,是到了欧洲之后。”吕嘉说,音乐的力量能让情感深抵人心。“指挥不光是打拍子,更要弄懂弄通它的背景、剧情,甚至于唱法、语气、发音、咬字……只有对歌剧的本身和延伸都弄明白了,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主动。”
吕嘉说:“歌剧是音乐综合艺术的最高境界,要深入他们的传统和语言,融入他们的社会和文化,乃至于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他从小喜爱文学、历史,到了意大利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为此,通晓英语、德语,兼顾法语、西班牙语的吕嘉开始“恶补”意大利语。
“歌剧是诞生在西方的艺术,遍及欧洲各国,然而最主要的国家还是意、德、法三国。意大利是歌剧艺术的诞生地,世界上大多数伟大的歌剧大师都出在这里。作为一名歌剧指挥,首先要对这些大师的创作风格有所了解,这本身就是一件很艰难但却十分有意思的事儿。”
无论是17世纪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四大流派,还是18世纪的歌剧三杰罗西尼、唐尼采蒂、贝里尼,抑或是19世纪的威尔第、普契尼等人的创作,都已经深刻地留在了人们印象中。在吕嘉看来,威尔第的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他是世界歌剧艺术的骄傲,“在他所生活的时代中,他将意大利歌剧艺术水平提高了一大截,这完全是跨越性的贡献。威尔第作品中戏剧性与抒情性的结合达到了完美。而普契尼比起威尔第更为细腻,他的作品在抒情性上有了更大的发展,我们知道,过去威尔第的歌剧都是段落性的‘编号歌剧’,而普契尼则把歌剧的音乐连成一个整体来处理,这样就有了更加自由的情感发展。乔尔达诺是普契尼之后的优秀歌剧作曲家,写了一些好作品,例如《安德烈·谢尼》,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写咏叹调时采用威尔第的风格,而写乐队段落或连接部时采用普契尼的风格,他用这样的方法把威尔第和普契尼的优点结合起来。”
“歌剧艺术魅力无穷,这主要体现在它的综合性、歌唱性和戏剧性方面,而我认为最有魅力的是它的变化性。世界上有难以数计的作曲家写的歌剧作品,它们之间的风格差异变化极大。例如,同是西方作曲家,意大利、法国乃至德国作曲家,在创作歌剧时对待声乐、器乐的理解以及用词等方面就有很大不同。都说歌剧是美声唱法的艺术,其实美声唱法也有变化,它分几种类型,比如唐尼采蒂和威尔第的歌剧所采用的美声标准就不同,唐尼采蒂是较早期的,其声乐上的特点有些炫耀的繁琐性,而威尔第时期的美声就显得很成熟,戏剧性的特征使得它的声音扎实、敦厚而明亮。我讲的这些都属于变化性方面,它给人们带来的感悟是最深刻的。”
吕嘉喜欢《神曲》,他收集过各种版本的《神曲》,中文的、意大利语的,20多年前还买过一套精美而昂贵的羊皮手制版本。“在文学历史上,但丁是承上启下的创作者。他出生于传统的基督教家庭,服务于社会和国家,同时也是反叛者,对教会提出质疑;并且打破了拉丁语创作的传统,用意大利语创作了《神曲》,推动了民族的统一,歌颂了世俗的生活。”
在欧洲,吕嘉曾在斯卡拉歌剧院、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柏林德意志歌剧院,以及洛桑、都灵、罗马、那不勒斯、威尼斯、弗洛伦萨、法兰克福和斯图加特的众多歌剧院指挥过大量重要歌剧制作。在交响乐领域,他曾与众多国际顶尖交响乐团合作,如皇家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班贝格交响乐团、罗马圣塞西莉亚交响乐团、伯明翰城市交响乐团、利物浦皇家爱乐乐团、奥斯陆爱乐乐团、里昂国立管弦乐团、芬兰广播交响乐团、汉堡广播交响乐团、悉尼交响乐团,及众多其它欧美及澳洲乐团。
吕嘉是第一位录制全套门德尔松交响作品的华人指挥家,也是全球唯一录制了瑞典国宝级作曲家英瓦·利德霍姆全套交响乐作品的指挥家。他指挥的威尔第歌剧《茶花女》被意大利“马切拉塔歌剧节”评为最佳诠释。2007年,在意大利佩萨罗举行的罗西尼歌剧节上,吕嘉指挥的罗西尼歌剧《鹊贼》荣膺当年的“欧洲年度最佳歌剧大奖”。同年,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决定授予吕嘉“总统杯”,以表彰他为欧洲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音乐是一种宗教,一种激情,最终是让人幸福的东西。我在欧洲住了30多年,只有音乐艺术和他们的宗教,能解决他们心理上的困惑,或者一些解答,或者一种躲避。我在罗马就碰到一个挺感动的事情,有一天演完出,一个老先生把我拦下来,他说大师能跟你说两句吗。他说7年前全家都在车祸中丧生,4年前他唯一的妹妹也死了,世界上没有亲人了,他想过要算了,但是有一次无意当中,在教堂里面听我的一次义演,他觉得他想活下去,后来他每场聚会都来听,他说反正他觉得听完以后,改变了生活态度,现在他想有个女朋友,想好好活下去。当时我觉得特别好。”
03/为当代音乐艺术打上中国烙印
2008年9月8日,建团25年的澳门乐团昨晚举行音乐季首场演出,为乐团执棒的是吕嘉。这场音乐会,也是他上任这家乐团音乐总监的首次亮相。
澳门乐团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下属的职业音乐表演团体,其前身为澳门室内乐团,是1983年由澳门圣庇护十世音乐学院欧师达神父等创建的。2001年,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决定将乐团扩建为双管编制的管弦乐团,定名为“澳门乐团”。
“澳门乐团融汇中西,是亚洲最优秀的交响乐团之一。这是我第一次担任国内的交响乐团总监,能以我的努力和积累的丰富经验,让这支乐团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2006年,吕嘉回中国演出时,澳门文化局官员曾多次拜访,邀请他担任澳门乐团艺术总监,经过“四顾茅庐”的恳谈后,吕嘉决定接下这份工作。吕嘉形容:“文化是城市的核心与灵魂,而澳门拥有四五百年中西文化交流融汇的历史,中国第一位通儒学穿儒服的传教士利玛窦,就是在1582年踏上澳门土地,然后一步前进北京紫禁城,开启了中国西学东渐的历史阶段。来到澳门,看到处处都有利玛窦的足迹,感到特别的亲切。”
自2008年吕嘉担任乐团音乐总监和首席指挥后,乐团坚持以“音乐季”方式演出,致力通过不同系列的音乐会,全面、多元化地向观众推介古今中外音乐经典,并为澳门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生活。
“乐团经常与众多国际知名音乐家、指挥家及艺术团体合作,包括利奥尼达斯·卡瓦科斯、伊万·马丁、巴瑞·道格拉斯、傅聪、郎朗、李云迪、张永宙、秦立巍、宁峰、丹尼尔·欧伦、费城交响乐团、拉脱维亚国家歌剧院、立陶宛国家歌剧院、韩国室内乐团等。乐团更经常获邀到国内外进行巡回演出,足迹遍及内地30多个城市,世界各地的观众都能欣赏澳门乐团的音乐风采,而乐团精致细腻的演奏风格,丰富多样的形式与内容,彰显出乐团作为澳门国际都市文化品牌的鲜明特色。”
吕嘉也沿着利玛窦的足迹,踏进了紫禁城。2012年,吕嘉成为国家大剧院歌剧总监与首席指挥。同年,他在举世瞩目的多明戈国际声乐比赛中担任评委,并由此成为该比赛有史以来唯一的华人评委。
“欧洲生活很舒服。我经常出去旅行。在山上、在大海边,跟朋友聚会,一辈子也就过去了。但我身体里中华民族的基因是抹不去的,民族精神永远流淌在我的血脉中。”如果不回国,吕嘉能清晰看到自己未来二三十年的生活——在欧洲找一家历史悠久的歌剧院担任艺术总监,每天演出结束跟朋友聚会,闲时旅行。但自担任国家大剧院歌剧艺术总监和乐团首席指挥后,吕嘉彻底告别了这种可以预见的闲适。吕嘉始终让自己旋转在高强度的工作频率中,短短几年就在国家大剧院执棒了《图兰朵》《罗恩格林》《托斯卡》《漂泊的荷兰人》《奥赛罗》等十多部歌剧。并且这一切的前提是,他所带领的是一支仅有6年历史、成员平均年龄可谓国内最年轻的乐团。
“比起国外任何一家乐团,这里可以说什么都没有。无论是比乐器、比演奏经验还是比演出曲目量,这支年轻乐团都无法与世界上任何一支乐团相提并论。但我们有年轻、有激情、有能量。”他几乎是从零开始调教乐团,耐心地一个个零件打磨,他想把自己在欧洲累积的经验、带领欧洲乐团的制度与规范,毫无保留地传递给这个当时刚成立不久的乐团。
“我从小就有个想法,希望把国内的乐团水平提高到国际水平。让这些年轻的中国音乐家了解世界、了解音乐,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这就是我回中国的原因。这辈子我才活得有价值,要不然我就待在欧洲了。”
作为享有国际盛誉的华人指挥大师,吕嘉通过对东西方音乐的深刻理解与全面把握,给当代音乐艺术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由他监制和指挥的《罗恩格林》《漂泊的荷兰人》《奥赛罗》《费加罗的婚礼》《假面舞会》《托斯卡》等歌剧,在世界众多歌剧与音乐媒体上广获赞誉。凭借这些世界水准的歌剧制作,国家大剧院不仅成为全球歌剧舞台上的耀眼明星,更由此开辟了歌剧艺术在中国发展的新篇章。
2017年,吕嘉出任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音乐总监与首席指挥。在吕嘉带领下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也通过在音乐会中令人叹服的表现,稳步崛起为中国新一代交响乐团的杰出典范。
本文刊载于《文化月刊》1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