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刀郎、李子柒到哪吒,四川文化不停书写,走向世界。而创作于2003年,由词坛泰斗阎肃作词,孟庆云、陈小涛作曲,陈小涛(空政歌舞团著名男高音)演唱的歌曲《变脸》更是早期四川文化宣传中,一张独特且醒目的名片。歌曲最早是在2004年春晚首次亮相。以川剧变脸为歌曲创作题材,非一般人不能将其精髓表达出来。
变脸是川剧里面的一个绝活,而且享誉世界。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川剧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变脸》歌词生动描绘了川剧变脸这一极具神秘色彩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说时不迟那时不慢,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脑壳一转,面孔说变就变。眼睛一眨,不过瞬息之间。”寥寥数语,便将变脸的神奇与深邃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旋律上,巧妙融合了四川传统音乐元素,如川剧高腔的激昂与婉转,让人一听便能感受到浓郁的巴蜀风情。这种对四川特色文化的精准提炼与艺术呈现,使得《变脸》歌曲成为外界认知四川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阎肃人生》这本书里,有提到《变脸》歌曲的策划创作者、演唱者陈小涛找阎肃老师为《变脸》这首歌作词的故事。这首歌也不是一撮而就写成的,阎老师也是对歌词几经修改,才定了现在的版本。歌曲最后的三个“变”字也不是随便安排的。一变,变脸本来就像变戏法一样,所以只有变,才有的看;二变,要呈现万紫千红的百花园,首先变脸绝活自身就应该越变种类越繁多;三变,传承传统变脸技艺只是历史使命,还要创新引领时代使命,所以思想上也要变,要与时俱进才不会被人们遗忘。
借助现代传播媒介,《变脸》歌曲打破了地域的隔阂,迅速传播至五湖四海。无论是在繁华都市的街头巷尾,还是在遥远国度的文化交流活动中,都能听到它的旋律。在国际文化交流场合,当《变脸》歌曲响起,那极具东方韵味与四川特色的音符,瞬间吸引众人目光,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对四川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极大地拓宽了四川文化的传播范围。
《变脸》曾获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大奖、全军三项一等奖、MTV获全国最奖形象歌曲金奖。被誉为新川歌文化的代表。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首《变脸》歌曲的演唱者,著名军旅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陈小涛。
从嘉陵江畔走向北京
上个世纪60年代,陈小涛出生在嘉陵江畔的南充城。温润的嘉陵江水陶冶着他的性情,将帅故里的盛名激励着他的成长。“我的父母都是教师,他们言传身教,教会我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培养了我对文艺的热爱。”陈小涛回忆,在原南充绸厂子弟学校和南充一中读书时,就展现了唱歌的天赋,被学校师生称为“校园的百灵”。
上高中时,陈小涛成为学校独唱、领唱和故事队的一员,接受了音乐上的专业训练。那时,他时常自学二胡、吹笛子吊嗓子,就希望有个一技之长,能在高中毕业后考上四川音乐学院。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10月,原空政歌剧团为歌剧《江姐》在全国招募学员,得到消息的陈小涛赶往重庆面试。他在面试时一连演唱了《牧马人之歌》《乌苏里船歌》等四首歌曲,还主动要求朗诵了一首诗词,最后连评委们都为他鼓掌。就这样,带着对绿军装的无限向往,年仅17岁的陈小涛只身一人到了北京,去到原空政歌剧团驻地,由此开始从艺生涯。
1979年1月3日,来自南充的高中毕业生陈小涛带着满脸的兴奋和对未来的期盼抵达首都北京。作为歌剧《江姐》全国招募的18名小演员之一,也是四川省唯一一名学员,他既忐忑不安又倍感荣耀。从拉大幕跑龙套开始,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学。弹钢琴、学吉他、练形体、磨声乐……报童、小警察、乡丁,再小的角色他都认认真真演,琢磨通透,演出彩来,逐渐从学员中脱颖而出。
1983年,他第一次演《江姐》整部剧里唯一一个具有喜剧色彩的人物——蒋对章,大获成功,接着演了华为,又演了甫志高和沈养斋这两个主要角色。剧中人物反差都很大,陈小涛狠下功夫琢磨人物个性,既继承先前的演绎,又加入自己的理解,使得一个个角色无比饱满。尤其是甫志高,叛变前后角色反差极大,这更激发了陈小涛的表演张力,一个眼神一个步伐细细地抠,终于获得专家和观众的认可。
舞台就是他的阵地
1987年,陈小涛随北京慰问团去云南老山前线为战友演出,看着上千血气方刚的兄弟们紧抱着钢枪席地而坐,时刻都准备去战斗,他内心深受鼓舞和震撼。他在阵地上唱,在猫耳洞里唱,在伤病员中唱,最多的一天唱了《军营男子汉》《再见吧妈妈》等28首歌,把最嘹亮的歌声献给最可爱的人。
“作为一名文艺兵,歌唱是我的事业,舞台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阵地,我将一往无前!”离开老山前线的时候,陈小涛在英雄的旗帜前立下了自己的誓言。
在一次次慰问演出中,陈小涛总是深受鼓舞和感动。1998年,陈小涛随团去长江大堤慰问抗洪部队,一行人参观了“抗洪英雄”高建成所在高炮团。演出时陈小涛注意到,观众席最前排有17个空位,到宿舍去时也看到了17张干干净净的床铺,而17个有血有肉的战友兄弟却再也看不见身影,陈小涛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他暗自下定决心:“我一定要为英雄做点什么!”
1999年,原创音乐剧《长江边的故事》准备排演,空军把最重的担子和重托交给陈小涛,出演英雄高建成,他觉得这是回报英雄的最好机会。高强度的排练持续一个月,未曾料到演出前,他在彩排中受了伤,全身多处肌肉和韧带拉伤。正式演出时陈小涛打了两针封闭,咬着牙坚持演出。观众都为他在台上对疼痛的演绎入木三分而叹服,却不知道他是真的带伤演出。“当时我就一个念头,歌声务必嘹亮,一定得把英雄的宏伟篇章唱下去,这样才能影响更多的英雄。”陈小涛说。
当晚的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陈小涛瘫倒在后台的时候,耳边依然回响着激荡如潮的掌声。这幕《长江边的故事》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各方面的肯定和赞扬,也给了陈小涛巨大的精神鼓舞。
2017年央视鸡年春晚,陈小涛演唱了由他唱红的军旅优秀歌曲《当那一天来临》,传遍五湖四海。领导听了他的演唱后对他说:“永远要保持你的激情,激情是你的杀手锏,你上台就是千军万马,战士为你而沸腾……”多年来,陈小涛演唱了《渴望出征》《舍不得你走》《军营男子汉》《把青春压进枪膛》等众多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从一名普通的文艺兵,成长为深受广大指战员喜欢的军旅歌唱家。
据不完全统计,陈小涛每年坚持为战士们演唱60到80场,最多时120场,越艰苦边远的连队他越愿意去,因为他知道,越是艰苦的地方,战士们越需要心灵的抚慰,需要他的歌声。
在新疆慰问部队时他出现高原反应又发烧,将近40度,仍然坚持跟团红旗拉普模范导航站慰问。小分队先坐黑鹰直升机,再倒汽车走七八个小时,勉强休息了一会儿就强打精神给官兵们连唱了三首歌,当主持人介绍他带病坚持来给大家演出时,战友们起立为他鼓掌!心疼他不让他唱,他越发被感动,又唱了四首歌,战友们巴掌都拍红了……
在北极光照耀的黑龙江漠河雷达站,他带东晓、阿斯根、来喜等四人在连队里过春节。万家团圆的日子,军人不能回家过年,我们的文艺战士就陪大家一起过,包饺子、贴春联、讲故事。晚上到了看春晚的时候,几个人轮番上阵,唱歌,做游戏,脱口笑,笑得人仰马翻,乐得百花齐放,有人就提议,把春晚关了吧!我们这儿比春晚还热闹呢!……
在北京空后某汽车营,他负责操练一个男声合唱团,面对几乎零音乐基础的战士,他一句一句教,一遍一遍和,从词曲的意义延伸开,去感染战士军人的气魄、血性和精神彪悍,就这样花了三个月,前后教唱了《当那一天来临》《空军后勤之歌》《也许来不及告别》等五首歌曲,领导来听汇报演出,简直被震惊了,一帮开车的汽车兵竟然唱出了半专业的水准,尤其是豪迈、铿锵的军人气质,刮目相看。连连说,真是神啊,一个陈小涛带出了一百个陈小涛!
将“川歌”唱响世界
“歌曲《变脸》不仅将时尚和传统充分融合,还大气磅礴,现在几乎所有的变脸演员演出都会配上这首歌曲,变脸不但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还走向了世界。”提起《变脸》的创作,陈小涛显得十分激动。
当年,川味十足的《麻辣烫》一炮走红后,陈小涛感到找到了定位,他希望通过川歌表达在外川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于是一直想创作一首有关“变脸”的歌曲。后来,当陈小涛把这个点子说给著名词作家阎肃听后,阎肃当即叫好:“好题材啊!我来给你写。”
“经过一天一夜的构思,阎老便写成了这首堪称四川新民歌文化代表的歌曲——《变脸》。”陈小涛说,拿着歌词又找到了著名曲作家孟庆云写曲,同时他凭着自身对川剧的了解、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以及多年来积累的表演经验,抓住原曲的精髓,增加了新的内容,于是一首全新的歌终于诞生了,并唱红大江南北。
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陈小涛始终不忘以自己挚爱的家乡故土为底色,不断探寻如何把四川的文化特色融入到歌曲当中。先后创作、演唱了《麻辣烫》《变脸》《望四川》《蜀道》《嘉陵江赞歌》《我在阆中等你》《德高行远》等众多川歌,被誉为“川歌王子”。
“山连山、水连水,川腔渝调相呼应……”2022年11月4日,陈小涛演唱的《双城记》电视音乐MV与观众见面。在国家作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部署后,陈小涛非常敏锐、第一时间推出歌曲《双城记》。《双城记》采用了川渝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川渝特色,让网友们一听倍感亲切。“我对四川和重庆都有很深的感情,这首歌完美展现了川渝两地之间的文化羁绊。”陈小涛说。
歌曲《德高行远》是一首歌颂朱德精神品格的歌曲。陈小涛告诉记者,歌曲在录制中经过了反复修改,为了展现一代伟人朱德的品格魅力,他还与词曲作家多次赴仪陇县及其他城市深入采风,听其后人讲述其生平的故事,并参加了在南充举行的相关研讨会。
“我是喝嘉陵江水长大的,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令我们这些在外的游子魂牵梦绕。能站在家乡的舞台上,为我敬重的家乡歌唱,为家乡的人民歌唱,是我多年的心愿。”陈小涛说,工作再忙,走得再远,家乡仍然是永远的牵挂,将继续弘扬川歌,把川歌唱响世界。
个人简介
陈小涛,空政文工团副团长,著名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大型剧目艺术总监、策划制作人、导演。他博取众长、兼收并蓄的拓展和创新了民族歌剧的表演形式,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和艺术使命,树立了当代文艺工作者的良好风范。曾荣获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表演奖、文化部“奥运希望之船”全国声乐大赛金奖、策划创作并演唱的歌曲《变脸》《麻辣烫》《蜀道》《当那天来临》四次获中宣部五个一优秀作品奖,中国音协金钟奖大奖、音乐电视金奖、全军汇演作曲演唱四项一等奖、全军表演特别贡献奖、全国新人新作二项一等奖等。被誉为“战士心中的歌唱家”。
他策划的经典歌剧《江姐》全国巡演 120多场,并将歌剧《二泉吟》《守望长空》《张思德》舞剧《红梅赞》等剧目推向全社会。因成绩突出,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被空军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全军誉为“上台就是千军万马的红色宣传员”,被四川誉为新川歌文化的代表。不仅如此,他还把金曲《变脸》成功的推向了中国和世界。
原总政干部部科干局局长、新疆南疆军区政治部主任贾随刚将军评价道:“小涛是我非常认可的好战友好兄弟,更是多年来广受部队官兵欢迎和喜爱的军旅艺术家。小涛身上具有优秀的军人特质,用‘一朝从戎报国,一生本色不变’来形容他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生活中的小涛干练利落、英俊潇洒,走上舞台的小涛则是气宇轩昂、血性阳刚。他的歌最大的特点是情注歌中、激情四射,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官兵们听他的歌总能热血贲张、激情奔涌、提气鼓劲!
小涛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爱是深深地融入血液中的,因此,在他的歌唱、词曲、编导中,充满了浓浓的家国情怀。
小涛挚爱艺术,不断地在艺术之海中磨砺搏击升华。使自己不仅成为著名歌唱家,而且是词作家、作曲家、表演艺术家,还兼编剧策划导演于一身,这在艺术家中是少有的。他的歌声高亢嘹亮、穿透力强;他的歌词铿锵有力、情注其中;他的乐曲豪气雄壮、优美动听;他的表演,无论是正反派人物都是形神俱佳、维妙维肖;他编导的歌剧《守望长空》《江姐》等,因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军旅文化上引发的重大反响而获得巨大成功。”
(来源:南充日报,文章略有补充。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