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2025年成渝美术馆联盟学术季在四川美术学院拉开帷幕,来自成渝两地65家美术馆联盟成员单位的专家学者、策展人和管理者齐聚山城,带来深入的美术馆行业研讨及洞察。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术馆联盟”自2023年正式启动以来,三年间,川渝近百家联盟美术馆“拧成一股绳”,在公共文化服务、馆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频频联动,有力助推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建设,让两地市民享受到了更丰富的艺术滋养。
开幕式当天上午的 “‘新现场·新未来’主旨论坛”成了思想交锋的主战场。
今天的美术馆,早已不只是挂画藏画的“白盒子”。它正积极介入社会生活,用高质量的展览和活动为城市注入活力,成为文化传承的加速器、创新实验的苗圃和公众对话的桥梁。
文化强国建设加力提速、区域协调发展深化、数字技术一日千里、传播方式天翻地覆、观众口味也在不断变化……在这样复杂的“新现场”中,美术馆如何从传统的“艺术殿堂”变成激活城市的“文化引擎”?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社社长,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会长冀鹏程坦言行业面临的现实压力,他带来的应对策略是“整合资源、搭建平台”,重点推介了即将上线的“中国美术家协会数字美术馆”,通过数字赋能整合美术馆馆藏资源、展览资源与学术资源,为美术行业注入新活力。
成都市美术馆馆长肖飞舸提出,展览要“以观众为导向,与城市共生长”。她以成都双年展为例,强调美术馆的核心价值已从知识展示升级为深度参与,注重观众与展览的沉浸式互动,而非单向度的被动观看。
重庆美术馆馆长办公室主任高冠峰认为,美术馆应成为“终身学习的美育课堂”。通过馆校合作打造青少年“第二课堂”,同时将展览与公教活动延伸至社区、乡村、企业,让艺术真正渗透公共空间,提升市民文化获得感。
当天下午,本次学术季的两场展览同时揭幕。
“双城潮涌·美术馆之眼——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术馆联盟提名展”展出了成渝美术馆联盟提名的110位艺术家的120余件(组)作品,呈现了成渝艺术对于时代变迁的写照,传统艺术的继承,形式语言探索,家园意境的营造,以及在多媒体、新材料方面的创作实验,反映出成渝地区美术馆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力图通过一场有意味的展览叙事,展现成渝地区艺术的状态。
“复合光谱:成渝地区民营美术馆与非营利性艺术空间生态报告”文献展,则聚焦2000年以后成渝地区民营美术馆与非营利性艺术空间的崛起与发展。通过对这些艺术机构的展览、项目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展览呈现了成渝地区当代艺术生态的生动图景。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表示,美术馆不仅要关注传统与创新、精英与大众,更要让艺术成为市民高品质生活的组成部分。2025年成渝美术馆联盟学术季的举办,正是要通过成渝两地美术馆的协同创新实践,将本土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示范意义的 “中国样本”,让市民在美术馆中感受历史温度、共享艺术活力,真正实现 “艺术即生活”的公共文化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