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音乐

“蜀道承文脉 山歌响红城”——川陕甘渝大蜀道民歌展演侧记

来源:巴蜀艺术网 2025-08-08 16:06
关键字:川陕甘渝大蜀道民歌展演

蜀道文化源远流长,民歌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与记忆。近日,“蜀道承文脉 山歌响红城”——川陕甘渝大蜀道民歌展演在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民协指导,四川省文联、中共广元市委、广元市人民政府主办。活动期间,来自川陕甘渝四地的民歌艺术家通过一场场表演,展现了大蜀道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歌文化,而同期举办的大蜀道文脉之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学术交流活动,为大蜀道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山歌响红城

“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动人的歌声汇成海洋……”伴随着欢快的歌声,7月23日晚,“蜀道承文脉 山歌响红城”——川陕甘渝大蜀道民歌展演顺利启幕。四省(市)民歌艺术家带来的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歌轮番演唱,让现场观众陶醉在传统音乐艺术的海洋中,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

十余首歌曲如同一幅流动的文化地图,串联起秦岭、巴山、黄土高原与武陵山区的风土人情,引发了一场跨越地域的精神共鸣。

米仓山歌是川北地区的纯汉调民歌,体裁多样,音乐元素丰富,每一段调子都饱含着川北人民的生活点滴,带着浓郁的地域印记。巴中市南江县的6位表演者所唱的《巴山背二歌》承载着3000年的光阴故事——它诞生于大巴山背二哥负重前行的步履中,是劳动者用汗水与坚韧谱就的生命乐章,既有山风般的高亢悠扬,更有汉子们的粗犷豪放,尤其那收尾时一声甩腔,仿佛是大山深处最深情的呼唤,道尽了岁月的沧桑与生命的力量。阿坝州的几位羌族小伙子带来的《日麦嘎拉》,风格神秘悠远,和声曼妙丰满,演绎朴实自然,生动再现了川西大地上一个古老民族的千年吟唱。

“我唱我的一哎,谁来对我的一哎,什么花开在正月哟里哎?”由甘肃省陇南市康县的表演者带来的《十对花》,以花名设谜问答,一唱一和,热烈欢快,既有北方高亢嘹亮的演唱风格,也有南方《对花》韵味。方言演唱是《十对花》的核心特色,配以自制土琵琶的滑音技法模拟方言语调,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韵味。这首欢快的民歌有着古老的历史,其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清代甚至更早的农耕时代。康县临近陕甘川交界处,此小调在三省地区广泛传唱,在演出现场,《十对花》亦引起观众热烈应和。

《依依哟嗬诓诓号》,这让人乍看看不明白意思的歌名,既是一首生活号子也是一首情歌,用“依依哟嗬”含蓄表达对生活的激情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诓诓”则是获取心仪对象信任和语言表达的一种表演方式,也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演出现场,来自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3位表演者,唱出了勤劳朴实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顽强意志和乐观浪漫情怀。重庆市带来的另一首酉阳土家族的传统民歌《阿拉调情歌》同样朗朗上口——歌词以高亢婉转的“阿拉调”为特色,大量使用“啊啦啦啦”作为衬词,并融入独特的弹舌唱法,经过土家族姑娘小伙的生动演绎,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

《薅秧歌》是深深植根于陕西省南部水稻种植文化的传统劳动民歌,诞生于夏季稻田“薅秧”的艰辛劳作中,农人们为协调动作、驱散疲惫、抒发情感而即兴歌唱。歌词内容包罗万象,从描绘劳动场景、歌唱山水风光,到表达生活情感、传递历史故事,均使用生动方言和丰富衬词,充满泥土芬芳与生活气息。来自延安的表演者演唱的《古老信天游》,一句“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唱出了陕北人的柔情与思念。王妮是生活在旺苍的陕西人,从小在秦腔的耳濡目染中长大,如今来旺苍工作快10年了,她说:“今天在这里又听到了熟悉的乡音,非常亲切和激动,这个活动太有意义了。”

舞台周围,不仅诸多年长者云集,还有大批年轻人观看演出,他们说:“看完演出后发现,年轻人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民歌的意义,希望以后有关单位多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年轻人对民歌有更多了解,可以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

展演现场,四省(市)就“大蜀道文脉民歌保护传承”达成共识,呼吁将民歌置于大蜀道文化生态中深研广掘,提供学术支撑与数据保障。

蜀道承文脉

自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伐蜀以来,大蜀道一直是中原与巴蜀博弈的战略通道。剑门关见证了诸葛亮北伐、姜维守关、唐明皇临蜀等多次重大历史事件,现存姜维城遗址、钟会故垒、三国古城墙、落下闳观星台等多处遗迹。2024年3月,“考古中国”蜀道考古研究项目启动,在国家文物局的统筹下,川陕甘渝四省(市)对蜀道全线展开系统性调查与研究,目前已完成对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陈仓道、褒斜道、祁山道共6条干线的调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考古成果。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积淀,产生了大蜀道独特的人文与风景。在当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蜀道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面临从“静态保存”向“活态传承”转型的重要挑战。如何实现大蜀道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结合大蜀道文脉发挥文旅作用?这是引人关注的重大课题。

大蜀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已升华为中华文化传统中的标识性符号,如何让大蜀道音乐在当代拥有持久生命力,离不开理论的支撑。7月24日,大蜀道文脉之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学术交流活动在旺苍县举办,来自川陕甘渝的民间音乐评论、民间文艺理论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学校美育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学者齐聚于此,为大蜀道文脉的传承与发展出谋划策。

会议设主旨演讲、分组研讨与美育课堂三大环节,深入研究“大蜀道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大蜀道文脉与文旅融合”“大蜀道美育浸润校园”三大主题。与会者围绕《巴山背二歌》《翻山饺子》《薅秧歌》等代表性民歌,就大蜀道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创造性转化路径、数字化赋能、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学校美育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提出了诸多富有洞见的观点与建议,为推动大蜀道文化活态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思路和实践路径。

有的学者通过分析“大蜀道”品牌文创转化现状、机遇与短板,提出通过构建大蜀道文创品牌体系、创新文创产品形式、加强科技赋能及推动文旅融合等措施,实现大蜀道文化资源的转化与利用,促进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有的学者通过“神话、制度、技术”三个角度,解析了大蜀道文化基因谱系,探索了川陕甘渝文化活化实践,并指出,从目前的传播实践来看,大蜀道文化的研究与推广以文旅、文化科研机构为主,大众性参与仍需强化。大蜀道文化应融入新大众文艺的新赛道,以情感体验及共鸣增强文化传统的自觉性。

本次学术交流是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标志着大蜀道文化研究迈向新阶段,并取得三大重要成果:一是川陕甘渝四省(市)合作,成功提炼建设“大蜀道文脉”文化品牌,推动其成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二是搭建起创作与评论、理论与实践“双联动”机制,形成多协会协同、多维度互动的合作模式;三是通过“美育浸校园”板块推动代际文化传承,实现文艺服务社会的有效延伸。

“蜀道承文脉 山歌响红城”——川陕甘渝大蜀道民歌展演全面展现了川陕甘渝大蜀道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通过民间文艺家的生动演绎、专家学者的深入研讨、美育实践的落地推动,搭建起业界、学界与校园之间的桥梁。活动由四川省评协、四川省民协、四川音乐学院美育学院等单位承办,期望川陕甘渝四省(市)文艺界以此为契机,不断深化协作,大蜀道民歌交融互鉴、文旅融合、学术创新,共同开创大蜀道文化传承发展新局面。

活动期间还配套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文艺惠民项目:四川省音协的“金钟之声 声动红城”——“音为你美”音乐美育文化惠民演出、“大地流彩——家乡的歌谣”民间文艺传承暨“音为你美”志愿服务,以及“强基工程”民间音乐采风、四川省书法美术名家采风创作笔会。同时,四川文艺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艺实践点落户旺苍。将来,四川省文联将组织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民间文艺、摄影等各方面的文艺家,分批次地深入到旺苍的各个基层点开展采风创作以及培训辅导,以文艺的力量助力地方经济和文旅融合的深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