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资讯

李小琳:从“电力一姐”到诗书画创作,“光明”之旅永不停歇

来源:巴蜀艺术网 2025-08-09 21:31
关键字:李小琳

李小琳——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席、丝路规划研究中心执行主席、陶行知国际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席、创立行知丝路研究院并兼任校长、曾任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电力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和CEO。

曾荣获“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能源功勋终身成就人物”等殊荣,被美国《财富》杂志评选为全球商业“50女强人”,被英国《金融时报》评选为“全球商界女性50强”。著有诗书画集《诗琳画卷》,出版《静水深流》《羹方学》《唐诗情怀》等书籍

仲夏午后,李小琳的身影翩然而至,她面带亲切笑意,举手投足间透出不凡的干练与优雅。这份飒爽与从容,仿佛与她精彩丰沛的人生篇章,交织在光影中,缓缓铺陈开来。

若人生是一本书,李小琳的人生有三个章节:其一,是孜孜不倦的求索之路,从电力专业知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她的求知之旅永无止境;其二,是创业治业的辉煌篇章,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电力行业耕耘探索、追求极致,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其三,是艺术创作与文化传承的诗意舞台,创作诗书画,为世人带来美的启迪,并投身社会教育与慈善事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李小琳的成长轨迹,紧密地镶嵌在时代的脉络之中。她的父亲是曾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祖父则是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李硕勋。一家三代,传承家国之志。而在家庭光环之外,李小琳更以一种独立而坚韧之姿,书写出了属于新时代的巾帼传奇。

李小琳主动选择了一条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路,凭借超凡的智慧与远见卓识,以及脚踏实地的坚韧不拔与毅力,她完成了一场关于爱与力量、向美而行的光明之旅。

微信图片_20250809212657.jpg

电力征程三十余载 创造传奇 洞见未来

回想起童年的夜晚,李小琳常倚在窗边,盼着父亲归来。一天,她拽着父亲的衣角,仰头问:“爸爸,你是做什么的?”父亲回答:“我是一名电力工作者。”“什么是电力工作者?”父亲指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告诉她:“就是带来光明的人。”暑假,李小琳随父亲前往工地,吉普车颠簸在尘土间。父亲头戴安全帽,手持图纸,目光如炬,指挥着建设。数月后,工地化作轰鸣的厂房。父亲指着合闸开关对李小琳说:“小琳,看,光明就从这儿来!”她眼中闪着惊叹,懵懂中,心中种下了一颗光明的种子。

多年后,故乡的一次见闻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20世纪80年代,四川宜宾夜色浓重,孩子们举着火把,跋涉山路上学、回家。昏暗的煤油灯下,他们冻红的小手紧握书本,双眼努力辨认着文字,眼神却亮如星辰。李小琳泪水滑落,心中立誓:“我要像父亲一样,把光明送到千家万户。”

正是这份朴素的初心,让李小琳坚定地投身电力行业,赤诚耕耘三十余载,成就了电力事业的巾帼传奇,更书写了中国电力行业改革与创新的时代新章。

李小琳大学毕业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电力行业方兴未艾,机遇与挑战并存。她主动选择从基层技术员做起,迈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车间成为她梦想的试炼场,她与工人并肩,调试机器,攻克难题。即便条件艰苦,她始终坚持。不仅如此,她从未停下求知的脚步,她先后攻读清华大学电力专业硕士学位、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学位,又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汲取全球先进管理理念。以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包容多元的视角,她回到祖国,一心为电力事业贡献力量。

90年代,李小琳授命创业,赴港成立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中电国际),成为中国电力行业首家设立于中国香港的窗口公司,搭建中国电力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推动了中国电力行业的国际化、市场化和管理现代化。2004年,香港联交所的钟声响起,中电国际子公司中国电力上市,中国电力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李小琳由此成为当时香港H股、红筹股中唯一的女性CEO,后接任中国电力董事长,掌舵市值百亿企业。她以坚毅柔韧之姿,在男性主导的电力国际舞台大放异彩,“电力一姐”的美名从此广为流传。这背后,是一条艰辛之路,但她凭借视野、专业与洞见,点亮了光明的征程。

二十年前,面对电力产业模式相对单一的情况,李小琳带领中电国际实现了从单一火电机组向火电、水电、新能源并举的产业转型,旗下企业遍布全国及海外。她以创新之力,点燃行业星火。

不仅如此,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十年间,李小琳立足实际,提交了38份具有战略前瞻性、政策衔接性、行业引领性的提案,聚焦新能源立法、能源产业转型、智能电网等关键议题。这些提案理论与实践并重,深刻洞见能源未来,不仅折射出电力行业从“保供”到“绿色转型”的历史脉络,还为可再生能源企业提供了完整逻辑链,部分建议直接推动了国家相关政策出台。直到“双碳”目标的当下,李小琳的提案仍具理论与实践意义。

作为首位率领央企发展新能源的企业家,她倡导“不仅要给世界带来光明和动力,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她还将中国企业家的风采带到世界舞台,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德国IEEE论坛等国际会议上,她为能源电力可持续发展提出倡议,展现国际担当,赢得了广泛认可与响应。

时光如梭,当年在家乡煤油灯旁许下心愿的小姑娘,肩负责任感与使命感,三十余载以心为灯,已经实现了“把光明送到千家万户”的朴素愿望,更点亮了电力事业的星河。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普遍缺电,到建成全球最大的电力工业体系;从火电为王,到布局智能电网、新能源领跑全球,李小琳是中国电力大发展的见证者、推动者和亲身实践者。她说:“我有一个无悔的青春,能够将所学全部贡献给社会,亲历这项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我非常欣慰。”

离开电力行业之际,她赋词《水调歌头·临香江》以寄情怀:“离别一何久,二十度春秋。当年香江初绽,创业舞方遒。宏图十载铸成,同道携手精进,千亿耀红筹。丹心光明曲,静水起深流。百年业,千家暖,万山秀。赤诚担道义,碧水蓝天志待酬。今朝清影相照,明天又启征程,依旧笑回眸。”忆及过往,她感慨:“我有幸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能够为社会、为大众做出奉献,我感到无上荣光。但这个荣光不是我自己实现的,而是时代赋予的。完成了时代交给我们的任务,我无怨无悔。”

微信图片_20250809212630.jpg

寄情诗书画 探索智慧与觉知

2018年,李小琳主动申请退休,迎来崭新的人生阶段——从理性的电力高塔优雅转身,徜徉于诗意隽永的墨海,以诗书画为舟,追寻更深的平静与智慧,更以文化与艺术的觉醒之姿,成为身心灵的光明使者。

书法,是她心之航线的起点。她从书圣王羲之的作品入手,深入研习。回忆初习书法,她笑着自嘲:“刚开始写的字,真是不能看。”但她精进笃行,日日挥毫,笔锋流转间,一切笔法皆化为心法。她说:“书法不仅是技艺,更是智慧与觉悟的功课。”以圣贤为镜,不断参照对比,学习揣摩字的阴阳起伏、点画结构。字里行间,明心见性。

这份对于书香墨海的深沉热爱,源于童年时奶奶给予的启蒙。小时候,李小琳常见奶奶伏案写字,行云流水,墨韵如诗。李小琳学着奶奶的样子,铺纸研磨,写字画画。书桌上,竹影摇曳,如同阳光透过窗户绘就的画卷。奶奶常带李小琳观竹赏花,领略新笋破土、寒梅傲雪、落英缤纷的意趣,还曾向李小琳娓娓讲述卫夫人为王羲之教授书法课的故事,“高峰坠石”“千里阵云”“万岁枯藤”的典故让李小琳听得出神,至今难忘。

这种对传统的珍视和对自然的敏锐觉知,在李小琳心中从未消减。如今,她的国画作品充满着更加丰沛的生活意趣与生命感悟。2022年,李小琳每日观竹,数月后,她以五个昼夜的忘我创作,成就巨幅画作《九天君竹》。这幅高8米、长16米的作品,自宋元以来尺幅罕有,整幅作品气势磅礴、墨色浓淡相映,竹枝遒劲、坚韧挺拔,充满清雅灵动的诗意。画成之夜,恰逢农历九月十五,满月皎洁,她题下一阕《洞仙歌·九天君竹》,其中一句“撷朗月,赏风华,天下谁人独知君”又何尝不是她豁达心境的缩影与写照。

天人合一,咏物抒怀。李小琳的诗书画,具有典型的中国文人式情怀。她将人生经历浓缩于一幅幅七言楹联之中,展现出淡泊的处世哲学;她用一件件作品表达风骨意境,传递“君当如梅,笑迎霜雪;君当如兰,宁静致远;君当如竹,高风亮节;君当如菊,寒芳自好;君当如莲,纯真自然;君有丹心,绽放生命”的高远志行。

2024年,在新中国七十五周年华诞、中电国际成立三十周年、中国电力上市二十周年之际,她以一幅大气明艳的重彩牡丹作为献礼,并赋词《满江红·牡丹》抒发心中激荡:“花蕊如诗藏深意,彩笔梦飞红缨绽,但回首,念岁月芳华,已无憾。”在她心中,从梅兰竹菊的四季轮回,到荷莲的清净、牡丹的艳丽,就如同人的生命,历经流转,体验过五味杂陈,终将收获觉悟,迎来饱满的绽放。

李小琳的国画创作充分尊重传统,又不断生发出创新的枝芽。她的创作既注重宏观把握,又精于细节处理。她对于色彩有着独特感受,尝试用西方绘画技法使色彩更加鲜艳,并将写意的空灵意境与印象派的朦胧笔触完美结合。

她的艺术创新不止于纸上。2025年3月,她的数字艺术展《莲荷世界·水墨丹心》在澳门开幕,她用AI技术让传统水墨焕发新生,展现出更加生动和沉浸式的表达。开幕现场,她在光影中翩然起舞,为这场艺术盛宴增添了别样的风采,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与赞叹。

几年前,李小琳的诗书画佳作集结为《诗琳画卷》出版问世,引人抚卷沉思;而她的诗书画个展《爱在人间·诗琳画卷》,从北京、香港到澳门,更引发了广泛的心灵共鸣。从文化学者到普通百姓,从名流雅士到纯真少年,或安静地在作品前驻足欣赏,或谈笑风生共叙人生感悟,李小琳的笔墨展开生命哲思,更为观者铺就了一条通往内心的道路。

她说:“我热爱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它植根于我们的血脉,启迪了我们的人生智慧。我也特别庆幸自己能够热爱艺术,因为艺术能够滋养审美、提升修养,也使我在自己向美的过程中,还能够带领大家一起向美而行。”

她用诗书画为语言,传递艺术之美,更以士人的家国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诗书画的世界中,孩子们纯真的双眼和国际友人好奇的目光,更使得她相信文化无疆;她关爱生命,学习和传播中医药智慧,遵循《黄帝内经》等经典,构建自身的时空秩序,并提出“主动健康,造福人类社会”,让国学智慧惠及更多人;她潜心公益事业,投身教育、传承非遗,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李小琳不断践行着“光明使者”的使命,将智慧与觉知的清辉洒向世界。

微信图片_20250809212644.jpg

向美而行   传递“美力”能量

在李小琳成长为坚定自我的路上,来自长辈的言传身教如灯火相伴,春风化雨般塑造着她的人格与力量。

李小琳依稀记得,小时候,她的衣服穿小了,父亲会细心找来布头,亲手加长拼接,针脚细密整齐,长大后,她为父亲买新衣,父亲却总说够穿就好,一件衣服一穿便是二十年,这份朴素深深影响了她;父亲热爱学习、勤于工作,深夜常挑灯夜读,她为父亲递去热茶,父亲还沉浸在书海中,这份对知识的渴求与专注,让她学会了求知与认真。

李小琳的成长更不乏女性力量的鼓舞。她说:“奶奶和妈妈是我最重要的女性榜样。”战争年代,奶奶一边躲避敌人追击,一边教书;和平年代,她在晚辈心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李小琳幼年时,父亲调动到北京工作,母亲独自带着李小琳生活,艰苦条件下依旧守护着希望;母亲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创始成员,每年六一都会坚持亲自给孩子们准备礼物。

李小琳感悟道:“我认为一个女性,首先是她自己,其次是女儿、妻子、母亲。是奶奶和母亲让我学会了独立、自主、坚强、热爱自由的特质与品格。而内外兼修,刚柔并济,美丽加力量,正是我们女性永远的课题。”在她的散文集《静水流深》中,她提出“美力”的概念,并对其中涵盖的学习力、持恒力、平衡力、亲和力、决断力做出了最生动的诠释。

生活中,李小琳的身上有着女性最柔软的特质。父亲与母亲在钻石婚纪念日,李小琳送去99朵玫瑰,父亲虽斥责浪费,却双眼含泪。李小琳回忆说:“那是父亲最后一次看大海,他与母亲相濡以沫,教会我如何生活。”她珍视亲情和家庭的温暖,如今每完成一幅画,她都向母亲汇报,在母亲的喜悦与鼓励中获得能量。而作为长辈,每当提及家中晚辈,李小琳的眼波中又透露出慈爱的光。

她善待生活,尊重生命节律,每日作息蕴含传统智慧。清晨五点,读书习字,练八段锦、五禽戏,上午研思写作,午后散步品茗,或谈话议事,傍晚偶尔与友人相聚,夜间打坐冥想、泡脚安神,十一点入眠,依中医经络顺时而动。每日,她以日记凝心,每十年成一书,点滴觉知汇成生命之河。

作为活跃在事业舞台和艺术世界的女性,李小琳对于中国女性之美有着独到的领悟,对于“时尚”更做出了闪亮的注解。作为企业家,她身着职业装,在国际舞台展现出中国当代职业女性的飒爽干练;在艺术世界,她常着中式服装,传递中国之美。她说:“美不止有一种,它应该是多彩多元的。我认为‘中国美’在于合适、和谐,并能够体现中华文化。而真正的‘时尚’,是能够合乎场合、礼仪,并展现出一个人的气质风貌、投射出心灵之美。”

李小琳的生日恰逢六一儿童节,恰如她的生命底色——快乐纯真,洋溢着原始的喜悦。双子座的她,保有纯真笃定的内核,也如棱镜般,映射出多面的光彩:事业上,敏锐坚毅;艺术中,清雅诗意;生活中,柔软知性,却也意气风发。年过一甲子,如今的李小琳双眸依旧清澈明亮,不时闪耀出少年之光,而内里,是历经世事后智慧觉知的灵魂。她对生命的理解,简单却深刻:“过好每一天、每一个当下,是最重要的事情。”

光明与力量,在李小琳的生命中是贯穿不变的主题与底色。从电力事业到艺术世界,从传统文化到公益事业,李小琳以柔韧而坚毅之姿,挥洒出了一幅丰沛的生命画卷。而作为“光明使者”,她的脚步还依旧在路上。

图文来源:时尚芭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