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资讯

首届“锅庄文化”传承与发展座谈会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成功举办

来源:巴蜀艺术网 2025-08-11 14:13
关键字:“锅庄文化”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由中共马尔康市委、马尔康市人民政府、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省舞蹈家协会、阿坝州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阿坝师范学院主办,中共马尔康市委宣传部、马尔康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和旅游局承办,阿坝师范学院藏汉双语学院、阿坝师范学院嘉绒文化研究中心和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内蒙古各省(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办。

1.jpg

2.jpg

马尔康市人大常务委员会主任龚芹芹,阿坝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尕让他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马尔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泽仁机,四川省文联理研室二级调研员、省评协副秘书长潘存厚,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阿坝州藏文编译局(正县级干部)巴桑,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锦,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杨柳,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李勇,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局)四级调研员刘海英,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陈超、邓添天,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董晨晨等出席会议。国家一级播音员、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智库专家欧阳子君主持会议。

3.jpg

马尔康市人大常务委员会主任龚芹芹致辞

龚芹芹在致辞中表示,锅庄是马尔康最深厚的文化根脉和最动人的城市名片,本次活动是高原名城马尔康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实践。活动打破领域边界,汇聚来自全国多个省区的学界专家、非遗传承人与文艺团队,搭建起学术结构、文艺工作者、政府部门与产业界的跨界对话平台。她强调,马尔康市将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推动锅庄文化从舞台艺术转化为乡村振兴、惠及群众的文化生产力。

4.jpg

阿坝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尕让他致辞

尕让他在致辞中表示,嘉绒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瑰宝,本次活动是守护文化根脉的重要实践。阿坝师范学院作为民族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将依托“嘉绒文化研究中心”系统开展嘉绒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新,持续加强与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文旅融合、文化传播与交流互鉴,让锅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赋能区域发展。

5.jpg

马尔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泽仁机宣读倡议书

6.jpg

倡议书签约仪式现场

会议还发布了关于成立“马尔康全国锅庄文化保护与发展联合会”倡议书,倡议凝聚全国锅庄(圈舞)爱好者的力量,搭建共融共进舞台。

7.jpg

蒋颖荣、海维清、杨海明、李锦分别作主旨发言

开幕式后进行了主题发言。丽江文化旅游学院特聘教授蒋颖荣,成都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海维清,丽江文化旅游学院教授、广州暨南大学教授、博导杨海明,李锦分别作主旨演讲。蒋颖荣以“平等、宽容、尊重:‘锅庄舞文化’的伦理学研究”为题,细致解析锅庄舞文化在维系神人关系、族群关系与社会和谐中的作用,认为应将其视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实践。海维清以“中华‘圈舞’舞蹈文化遗存的符号学分析”为题,系统介绍“圈舞”符号结构的类型与内涵,强调“圈舞”不仅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文化象征,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合和圆融的身体隐喻。杨海明以“大锅庄撬动阿坝文旅创新——来自丽江的视角”为题,系统梳理阿坝与丽江在文旅发展上的差异,并提出以“大锅庄思维”为引领,结合阿坝自身特色探索创新路径,为民族地区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李锦以“嘉绒文化生态保护区与锅庄文化保护”为题,提出文化生态保护需涵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整体性表达与当代发展四个方面,强调要在原生生态中进行整体性保护并实现与时代共生。随后,会议分为三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甘孜州文联副主席、民协主席范河川,董晨晨,阿坝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宣传统战部部长查旺斯基分别主持。范河川、邓添天、阿坝师范学院藏汉双语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副教授多杰扎西代表各小组在闭幕式上作总结发言。

第一小组围绕“锅庄的人类文化记忆”展开讨论。范河川、重庆工商大学教师白俊奎,桂林市党史专家库成员、广西桂学研究会桂林分会特聘研究员寄小文从历史维度出发,探讨锅庄舞的历史演进、多民族文化交流及其在清代宫廷乐舞中的印迹。四川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实践教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王丹,迪庆州民协主席、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益新卓玛聚焦艺术特征与保护传承,分析得荣九步锅庄的舞形乐律及迪庆锅庄的生态保护策略。中央民族大学在读博士、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人才舞蹈编导巴斯基,广东医科大学副教授叶远飘从生活仪式与文化功能切入,探讨锅庄在婚俗礼仪与文化功能演变中的意义。锅庄非遗传承人班玛龙真现场示范舞步,诠释锅庄文化魅力。

第二小组围绕“锅庄文化的多民族共同体活力与发展”“文旅融合视域下锅庄文化品牌构建与产业化发展”展开讨论。巴桑、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副教授杨丽梅认为应以文化根脉为魂、原创力为引擎,通过创新驱动推动锅庄产业高质量发展。四川轻化工大学副教授郭祥,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民政府督导委员会挂牌专职督学、龙泉驿区政协常委杨远琼,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讲师贾苈力,四川传媒学院讲师丁田鑫立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讨锅庄在文化记忆、爱国主义精神、文化资本转化及情感纽带构建中的作用。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党委办公室主任(副教授)姜海洋,四川省巴中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孙国贤,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讲师马瑶从品牌建设与产业化角度切入,对嘉绒锅庄的符号解析、产业路径及品牌定位进行多案例比较与经验总结。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讲师李苗苗,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舞蹈学院专职教师王嘉珑聚焦文旅融合与舞蹈演艺,探索旅游产品整合与活态传承的实践路径。

第三小组围绕“嘉绒地区历史文化研究”展开讨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多尔吉,云南民族大学教授阿错,阿坝州编译局原副局长阿根,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副译审红音从语言、文献与碑铭研究入手,阐释嘉绒地区语言的学术价值、墨尔多山藏文文献及土司藏文古籍整理的重要意义。四川大学教授邹立波,四川音乐学院助理研究员卢婷,壤塘县壤巴拉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索郎当周通过历史事件、制度性表演及寺院名称考证,揭示嘉绒地区多元历史与宗教文化内涵。阿坝师范学院教授严木初,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齐米龙珍结合文旅视角,提出开发“毗卢遮那”文化旅游线与“若木纽”看花节保护发展的建议。嘉绒文化研究会原会长格尔玛,嘉绒文化研究会会长彭措就嘉绒文化研究的方法与实效提出建议。

8.jpg

分组讨论现场

9.jpg

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阿坝州藏文编译局(正县级干部)巴桑作大会总结

巴桑在大会总结中表示,本次会议成果丰硕,凝练出锅庄文化的三大共识:一是解码文化记忆基因。锅庄的“圈舞”结构是中华文化标识性符号,其动作编码承载藏羌彝走廊的历史记忆,彰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精神内核。二是激活多民族共同体活力。锅庄融合茶马古道多民族文化,成为促进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需借助非遗数字化传播应对现代化挑战,焕发新的生命力。三是文旅融合下的品牌构建与产业发展。应突出大锅庄的高古之美与生活美学,平衡非遗保护与产业活化,打造兼具学术深度与大众亲和力的文化品牌,推动文化资源向价值共创的产业化升级。

10.jpg

与会者就锅庄的历史演进、艺术特征、多民族共享特性及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提出了诸多富有洞见的观点与建议,为推动锅庄文化系统保护、创造性转化及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学理支撑与实践思路。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锅庄文化研究者、舞团代表及圈舞爱好者等100余人参会。(来源:评论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