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理论内涵,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由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美术馆联合主办的“民艺•乡愁——2025年四川民间工艺精品展”于8月19日上午在四川美术馆启幕。
四川省文联相关处室,四川省民协主席团成员、理事代表,四川省版权事务中心、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四川旅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等协办单位负责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省女子监狱、四川广播电视报社、四川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单位负责人,相关高校(科研院所)民间文艺专家学者,各门类民间文艺家、爱好者百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高敏主持。
四川省文联党组副书记、机关党委书记江永长在开幕式上致辞,对活动的举办表示充分肯定,认为本次展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汇聚了四川民间工艺编织和雕塑类众多精品,充分展现巴蜀多彩人文之韵,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助力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他勉励创作者们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续写民间工艺匠心文脉,推出更多有传承、有匠心、有审美、鼓舞人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推动四川民间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交流。
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民协主席、四川旅游学院院长王川发言指出,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和庆祝中国民协成立75周年之际,广大民间文艺家和民间艺人以广阔的视角和千姿万象的艺术表达,用精美的作品生动呈现四川文化底蕴魅力、用精湛的技艺展示川人川匠的巧思精神、用精巧的设计创意推动传统民间工艺与当下时代生活美学对话。他鼓励创作者们不断探索传统文化的跨界融合和创新表达,让四川民间文艺更好地融入和服务全省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大局。
作者代表刘嘉峰、张谊翔分别结合各自领域的编织、面塑工艺,分享交流了对民间文艺传承和发展的感悟。纷纷表示,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民间手工艺人守护着民族的文化基因。民间工艺品以其质朴生动的手工精神为物质日益丰富的当代社会,带来了不可替代的文化传承、审美体验、情感共鸣和精神力量。同时,传统手工艺蕴含的匠心精神、环保理念、美学追求等也为现代设计、文创产业提供了重要借鉴意义,需要不断地创新探索。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和民俗风情。这次展览以“编制类和雕塑类”为主题,一共展出作品共112件,其中编织作品52件,含竹编、绳编、草编、棕编等7个种类,雕塑作品60件,含木雕、根雕、竹雕、核雕、面塑、泥塑等18个种类。从细腻精湛的面塑工艺、斑斓繁复的编织展品到刀法流畅的精工雕刻,再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带来的代表性非遗传承项目以及新人新作,突出“乡土乡情”的精神内核,旋律昂扬向上。展览以“经纬岁月”和“千凿神功”两个展览篇章传达故乡故土的质朴灵动、镂刻巴蜀文明的底蕴匠心、展现东方美学的韵味智慧、彰显时代传承的新生蝶变。同时,这次展览在民间工艺的物用功能、材料技术、审美趣味、展陈方式上都有进一步的突破和创新,作品整体蕴含了丰富的造物思想、审美意识、工匠精神、技术能力和伦理观念。
展览设置了5场公教活动和双语翻译,推动品鉴交流,突出“沉浸体验”动态展示,发挥优秀文化惠民,让民间文艺走进大众生活,加强传播力度,为广大家长孩子带来距离更近的民间文艺打卡体验。
四川省民协在展览期间还将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党校举办2025四川省民协骨干会员创作培训班。以专题辅导、现场教学、研讨交流等形式以及沉浸式工坊艺术探索、虚拟仿真文化体验等培训主题,进一步开拓会员在民间文艺创作方面的思维视野,探讨传统民间工艺在当代的传承发展方式。(来源:四川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