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中国电影博物馆三层展厅,火红的五星光芒背板前,“我们的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展”几行金色大字赫然映入眼帘。耳畔响起的《松花江上》《毕业歌》等音乐旋律,引领观众依次进入“家破”“起来”“燃烧”“胜利”四部分的展览内容。正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办的此次特展,以50余部影片的海报、剧照,以及书刊、服装、设备等珍贵馆藏文物,全景式回顾了中国电影人用镜头记录抗战影像、动员和鼓舞广大民众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峥嵘岁月和光辉历程。
“这次展览贯穿始终的叙事主线,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电影事业,但又不局限于抗战题材电影,而是着重讲述电影人如何运用电影这一媒介和艺术形式,充分发挥电影在抗战当中的重要作用、作出的积极贡献。”此次展览策展人吴鹏介绍,在左翼电影运动时期,我党就预见到电影在宣传政策主张、动员鼓舞民众等方面的前景和作用,团结凝聚了一大批进步电影人。当时在上海的三大电影公司,仅光明星公司就有7位进步电影人到了延安,成为我党领导下的电影事业的早期骨干。随着他的介绍,展览中一幅幅珍贵影像逐渐鲜活起来。
星火聚延安
在展廊墙上和展柜当中,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中国电影博物馆首次全方位公开展示的一级藏品《延安电影团影集》。这是一本由延安电影团创始人之一吴印咸亲手整理(部分由其拍摄)的影集,共收录404张珍贵历史照片,涵盖党中央在延安的重要活动、边区大生产运动、敌后斗争等历史瞬间。
影集以石青色卡纸为基调呈现,原作为一寸旧照,置于展柜中,而扩印版则呈现在展廊墙上。一页页青砖色卡纸,如同一块块城砖,在这一块块永固的“城砖”之上,浮现出的是一张张投军抗敌意气风发的鲜活面庞、一幕幕战场医务工作者救治伤员的情景、一幅幅军民团结齐心协力的动人画面……它们共同展现了80多年前我党领导下火热昂扬的抗战面貌和延安电影团开展电影抗战工作的生动场景。这些老照片,瞬间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延安电影团成立于1938年秋,机构原名为“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又称“延安电影团”。为了真实有力地宣传抗日,党中央决定创建这支中国共产党自己的电影队伍,通过电影这种影响较大的艺术形式和传播载体宣传进步思想,团结和动员全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者。
成立后,延安电影团开始了拍摄筹备工作。电影人袁牧之奔赴香港购买摄影机、洗印机、放映机等摄影器材及胶片,同时动员摄影师吴印咸从上海来延安参加工作。在好友的召唤下,满腹爱国热情的吴印咸毅然离开上海,前往延安,投身到了抗日救亡、揭露日寇侵略暴行的工作中来。
握过两次手,只见过一次面
在创立之初,延安电影团的创作环境极其艰苦:设备仅有“两动三呆”,即两台摄影机和三台相机。三台相机由吴印咸自费购买;两台摄影机中的一台由袁牧之购自香港,另一台来自荷兰电影人尤里斯·伊文思的捐赠。
这次捐赠还有一段小故事。1938年,尤里斯·伊文思正在中国拍摄反映敌后游击战争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却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百般阻挠,后听说周恩来正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筹备拍摄八路军主题电影,当即决定将自己的“埃姆”摄影机赠送给八路军。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耳目,交接任务被安排在一个夜晚进行。
当晚,在汉口郊外一条偏僻的路边,在会车之际,伊文思操着不熟练的中文与吴印咸通过接头暗号“延安!延安!”,将珍贵的摄影机和2000英尺电影胶片成功交接。由于夜色黑暗,双方都未看清彼此的样貌,握手后便匆匆离开了。
时隔20年,伊文思和吴印咸第二次见面,吴印咸感慨地说:“我们俩可能是全世界唯一握过两次手,却只见过一次面的人!”
拍下《延安与八路军》的第一个镜头
1938年10月1日,伊文斯捐赠的摄影机在陕西黄帝陵拍摄了《延安与八路军》的第一个镜头。在一个展柜里,12张贴在笔记本上的旧照片反映了当时的部分场景,上面还有吴印咸留下的字迹:“从我们的祖先黄帝坟上,开始我们的工作。”
在此后的岁月里,延安电影团成员频繁穿越敌人封锁,进入晋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冒着危险到前线,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影像素材和照片。这台摄影机还先后拍摄了一系列影片和珍贵的历史镜头,包括抗战时期的领导人影像、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等,用影像记录了真实的中国,让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到东方主战场最前线的情况和日本法西斯的残暴罪行。
由于延安不具备洗印条件,《延安与八路军》摄制结束后,中央派袁牧之和冼星海二人赴苏联莫斯科洗印。由于苏德战争爆发,这部电影的胶片在战乱中遗失。幸运的是,用于补充资料或记录拍摄过程的同期拍摄素材(少量16毫米电影)因制作技术原因而未能带走,部分珍贵影像才得以保留,让今天的我们还有机会看到部分当年的真实影像。
拍摄《南泥湾》“创造奇迹”
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延安电影团的工作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延安电影团不仅响应号召,参加开垦荒地,种植小米土豆,还开办照相馆为军民服务,甚至用废旧胶片制成纪念章出售,以维持电影团运作的基本需求。
1942年秋,延安电影团开始拍摄反映三五九旅南泥湾垦荒的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后改名为《南泥湾》),但当时电影团正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用于拍摄电影的底片已经用完,手里只剩下2000英尺从武汉带来的16毫米正片,且已经过期。
面对胶片告罄、后期制作条件差的艰难局面,吴印咸和电影团同事们一起,运用丰富的摄影经验,在曝光技术上下大功夫研究,反复试验,摸索出将手头那批正片当底片使用的办法,让原本无用的过期胶片发挥作用,成功解决了这个难题。同时,大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洗印药水,就去河边挑水,然后自行过滤后手动进行胶片冲洗;没有暗室,就自己搭建;没有电灯洗印照片,就在窑洞的窗口另开窗孔,用日光进行曝光……凭着坚韧不拔和积极创新,电影团完成了第一部完整的纪录片《南泥湾》。电影团仅使用1300英尺胶片便完成了拍摄,创造了电影摄制中的奇迹。
在电影即将拍摄完成时,吴印咸到延安中共中央所在地枣园请毛泽东同志为电影题词。毛泽东同志欣然同意,在两张白色宣纸上分别题写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8个大字。这部影片不仅记录了八路军第三五九旅挖窑洞、开荒地、修路筑桥、烧炭造纸,将“烂泥湾”变为“陕北好江南”的壮举,还记录了毛泽东同志挥毫题词的生动场景。
接力传递伟大抗战精神
《延安电影团影集》这部从熊熊战火中“走来”的影集,在其收录的404张照片背后,不仅有一段段刻骨铭心的抗战故事,还饱含着每一位影像拍摄者、保管者、维护者和传承者的心血,持续接力传递着伟大抗战精神。
中国电影博物馆展陈部主任屈小顺介绍,这部影集中的作品来自包括徐肖冰、钱筱章等早期成员在内的延安电影团全体成员,由吴印咸悉心保管、珍藏,然后根据照片内容进行精心梳理、分类,最终整理成册,他还以白色笔迹为影集中的不同类别书写了标题。后来影集经电影团成员及其后人辗转保管,最终由吴印咸的女儿吴筑清捐献给中国电影博物馆。
据介绍,中国电影博物馆接过这份沉甸甸的馈赠后,在2021年启动专题研究,经过历时4年的走访、研究和审校,以《延安电影团影集》为切入点和源头,出版了图书《延安电影团红色“影”记》,进一步做好《延安电影团影集》的传承和传播工作。
屈小顺表示,未来中国电影博物馆会更多地融合和使用现代技术,对这部影集进行更加妥善的保护、研究,让其更好发挥应有的作用,“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能真正了解这些藏品,更加真实地感受抗战年代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