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资讯

遂宁宋瓷里的中国古典美学

来源:巴蜀艺术网 2025-09-10 10:29
关键字:遂宁宋瓷

1991年,我刚调遂宁市文化局上班不久,突然一天,一个消息让全局机关沸腾了,接着全文化系统沸腾了,接着全城沸腾了,接着中国文物界沸腾。

1.jpg

遂宁寻常的泥土之下,一场跨越七百年的寂静被打破。我们脚下不远处——遂宁金鱼村窖藏惊现于世,985件南宋遗珍重沐天光,龙泉青瓷以其温润如玉的“千峰翠色”,瞬间凝固了时光。这不仅仅是器物的出土,更像是一次中华美学精魂的盛宴。那沉静的釉光,如一道穿越烟云的灵犀,无声诉说着宋人“道法自然”的至高美学宣言,与“器以载道”的深邃哲思。

龙泉青瓷的惊世翠色,堪与汝窑“雨过天青”的玄秘比肩,共同筑就了宋代尚青、尚玉、尚自然的审美高峰。梅子青的丰润凝碧,粉青的淡雅空灵,绝非匠人侥幸偶得。那是宋人对“道法自然”的极致领悟,是胎土釉料的严苛甄选,更是龙窑柴烧中精准掌控的烈焰之舞——还原气氛的微妙游移,烧成曲线的精妙起伏,终令釉中铁元素在高温中幻化出万千层次。遂宁宋瓷的镇馆之宝荷叶盖罐,釉质肥厚莹澈,触手生温,恍若凝脂美玉,冰肌入骨,终达“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的“类玉”至境。这是泥土在火焰中涅槃重生的奇迹,是人工穷尽天工的神来之笔,目前,请客人观赏已是遂宁人的骄傲,复制品,已是珍贵的赠客礼物。

 2.jpg

遂宁窖藏器型之美,极见宋人风骨。凤耳瓶挺拔如君子临风,端秀中自有气度。弦纹瓶含蓄内敛,似有弦外清音。荷叶盖馆饱满圆融,线条流动如生。无一赘笔,摒弃繁缛,仅以洗练流畅的轮廓,勾勒出均衡、典雅而饱含张力的生命形态。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造型语言,正是宋代文人“尚意”、“尚简”的审美心印。理学“格物致知”、“存天理,去人欲”的哲思,在遂宁市的宋瓷窖藏中化为器物的风骨。形之简与釉之纯,相生相发,构建出含蓄隽永、内蕴乾坤的美学宇宙,成为文人精神世界与理想人格的绝佳物证。

  遂宁宋瓷窖藏一鸣惊人的重光,为古瓷研究注入活力。依托遂宁旷世瑰宝,遂宁建起文化地标——四川宋瓷博物馆。这里,不仅是国宝栖身的永恒家园,更是学术深耕的沃土。围绕核心展区,非遗工坊与文化园区应运而生,让龙泉青瓷千年烧造技艺重获“活态”传承的生命力。

承古启新,运用科技之眼深入解析釉色密码与窑火玄机,新一代匠人恪守古法精髓,复烧龙窑,寻觅宋瓷美学与现代生活共振的脉搏。温润如玉的茶器提升舌尖的天地,仿宋形制的香炉延续一缕清寂禅烟,釉色清雅的艺术陈设将宋韵悄然织入当代空间……遂宁宋瓷,从博物馆的静穆展柜与学术的深奥案头,悄然流淌进日常,化为可亲可感、可触可用的“生活美学”,和遂宁城市宋文化美学风格,观音湖世界荷花博览园,成为了文化遗产至美至活的创造性转化典范。

3.jpg

遂宁宋瓷窖藏所蕴藉的温润翠色,是中华文明对天地大美深情凝望的结晶。当我们在博物馆幽静的光线下屏息凝神,目光拂过那穿越千年的如玉釉光,想象指尖轻触那温润流畅的曲线与精妙弧度,宋人“格物致知”的理性光辉、“道在器中”的哲学顿悟,以及那份追求天人和谐与永恒之美的清雅境界,便如静水深流,无声浸润心田。

这份凝固于泥土与烈焰的美学基因,历经沧桑,仍在遂宁复燃的窑火与不息的匠心中流淌,在当代文明的肌理深处延续着它清雅永恒的韵律——宋瓷之大美,既珍存于博物馆恒温恒湿的静谧时空,更深植于中华民族审美精神那奔流不息的绵延血脉,成为我们辨识自身文化基因最温润如玉的密码。

4.jpg

5.png

这抹荷叶与湖水般的翠意,是泥土对天空的对话,是火焰在时间中的修行,是遂宁半城荷花半城湖文脉源头。当我们与青瓷静默相对,那釉面下流淌的是千年未改的华夏心迹——在至简的形中藏纳宇宙,于温润的釉里安顿性灵。遂宁宋瓷,不仅凝固了时间,更在每一次凝视中,重启我们血脉深处对中国古典美学、对安逸四川生活美学,永恒的渴望。

(卢加强,知名文旅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学博士后、四川艺术产业协会主席、四川省直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