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至12日,由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办,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宜宾市书法家协会、泸州市书法家协会、广元市书法家协会承办的“四川省第六届书法理论研讨会”在宜宾李庄召开。
中国书协副主席、草书委员会主任,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书协主席代跃;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薛龙春;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书法研究院院长陈志平;中国书协理事、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会委员委员,四川省书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王道义;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书协副主席黄泽江;中国书协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书协副主席、理论委员会主任王家葵;西华师范大学书法学院教授、艺术学硕士生导师,四川省书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清杨;四川省书协理事、理论委员会副主任贺宏亮;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书法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书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杨帆;宜宾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袁齐;宜宾市书协会主席黄继军;以及40余名优秀、入选论文作者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王道义主持。
代跃讲话
开幕式上,代跃在致辞中向各位领导嘉宾、专家评委和获奖入选作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提到,四川省书法理论研讨会是由省书协发起并主办、面向全国征稿的书法理论研究及学术交流活动,旨在推动书法理论与创作实践融合发展。自2008年创办以来,研讨会已逐渐形成具有区域性重要影响的书法品牌活动。与前五届相比,本届研讨会的亮点是首次提出了较为集中明确的研究主题,即以“黄庭坚书法文化”和“大蜀道书法文化”为研究对象,反映出持续六届的四川书法理论研讨活动日益走向成熟,走向更为专业化、学术化的发展之路。同时,他向在场领导嘉宾、专家评委、获奖入选作者介绍了近年来四川书法发展的情况,希望四川作者、书法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持“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文化强省、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为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书法文化传承和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黄继军代表宜宾市书协致辞
黄继军在致辞中说到,四川宜宾有着“万里长江第一城”“中国酒都”美誉,文脉绵长,底蕴深厚。历代名人高士、书法巨擘为宜宾文化特别是书法文化积淀了无限的深度和厚度。改革开放以来,宜宾书法人才辈出,侯开嘉、李代煊、傅士河等书法前辈艺高名重,享誉书坛。近年来,宜宾广大书法家、书法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品亮相国省展赛,频繁入展获奖,唱响了宜宾文化强市建设的强音,成为了宜宾文艺队伍德艺双馨的书法方阵。四川省第六届书法理论研讨会在宜宾举办,既是省文联、省书协对宜宾文艺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全市文艺工作者特别书法工作者莫大的鞭策和鼓励。会议的成功召开,必将为宜宾书法群体在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等方面注入强劲的动力,为宜宾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薛龙春、陈志平作者主旨演讲
研讨会期间,特邀评委代表薛龙春教授、陈志平教授分别作主旨演讲。该环节由王家葵主持。
薛龙春教授现任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第三届、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二等奖,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研究方向金奖。他以《如何提出真问题,如何面对新环境》为题发表演讲。
陈志平教授现任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研究院院长,曾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一等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二等奖,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研究方向银奖。他以《黄庭坚与“文字禅”》为题进行分享。
薛龙春教授在会后表示,四川省高度重视书法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第六届书法理论研讨会规模大、水平高,评审流程规范。他指出,深化理论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创作水平,也有助于营造书法界读书思考的氛围,对书法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届研讨会面向全国征稿,在黄庭坚入蜀后的书法书论研究方面体现出深度,蜀道书法等主题研究则展现出广度,二者的结合为地方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提供了成功范例。尽管会期较短,但议程紧凑、交流充分,发言内容点面结合,在方法论层面拓展了与会学者的视野,获得参会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的高度评价。
陈志平教授认为,宜宾文脉深厚、人才辈出,书法传统源远流长。李庄的文化精神承载着深厚的家国情怀,黄庭坚的“荡桨笔法”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当今书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热点,而背后的文化传统却被不断稀释和解构,如何深入古典、发扬“艺文兼备”的传统成为当务之急。宜宾此次举办的书法学术盛会恰逢其时,意义深远。
交流与互动
优秀论文作者代表胡湘海以《四川苍溪寻乐书岩的制造逻辑与空间塑造》为题、李韵杰以《黄庭坚谪居巴蜀时期草书风格的转变及成因研究》为题作交流发言,该环节由贺宏亮主持。王家葵作总结发言。
王道义、王家葵、贺宏亮分阶段主持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本届研讨会将40余名与会优秀、入选论文作者代表分成两组分别宣读论文,进行学术交流。
黄庭坚书法文化主题研讨现场
第一组(黄庭坚书法文化主题)由刘清杨主持。15位论文作者作交流发言,内容涉及六大方面:黄庭坚书法作品考释研究、黄庭坚书学复古观与品评观等书学思想研究、黄庭坚书法创作研究、黄庭坚书法艺术对巴蜀地区及对后世书法艺术影响研究、巴蜀书法遗存对黄庭坚书法艺术创作走向影响研究、黄庭坚书法艺术的海外传播研究等,刘清杨分别作了点评。在自由发言阶段,所有参会作者都作了简短发言,会议气氛热烈。大家一致认为,本届研讨会中新视角的切入,新材料、新方法的运用,必将进一步推动黄庭坚书法艺术研究走向深入。
蜀道书法文化等主题研讨现场
第二组(蜀道书法文化等主题)由杨帆主持。13位论文作者围绕获奖入选论文作汇报与交流,以提问、作答、互动的讨论机制,固定为两人一组,分别向对方提问或评述,与会作者再进行自由交流,最后由杨帆点评。学术氛围浓厚,讨论积极、热烈,围绕研究对象、研究价值、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学术规范等方面作了多维度的意见交换。
本届书法理论研讨会于2025年3月发布征稿启事至8月10日截稿,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作者的有效投稿论文199篇。在四川省文联指导下,四川省书协主席团领导下,四川省书协理论委员会组织省内外书法理论研究专家,成立由王家葵担任主任,薛龙春、陈志平、贺宏亮、刘清杨、杨帆担任委员的评审委员会,由省书协驻会干部担任监审委员,对全部论文进行严格审评。经形式审查、初评、复评、查重、终评和公示诸环节,最终评出优秀论文9篇、入选论文47篇。本届研讨会论文集按照优秀、入选、特邀分类编辑,共收入论文63篇。这些论文以黄庭坚书法和大蜀道书法为主题,兼及大巴蜀地域书家和书迹研究等,既有学术思想、书学主张、风格传承、作品考辨等传统书法学研究,也广涉哲学、宗教、历史、考古、文学、文献等多学科跨学科领域,内容丰赡,总体水平较高,体现出近五年来四川书学研究队伍的发展状态,及关于上述研究主题的推进情况。
作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
本届研讨会有两大特点,一是较上一届“四川近现代书法”主题更为聚焦,学术研究更为深入;二是作者群体年轻化,且不局限于川内,特别是各地高校书法院系新锐的涌现。
另外,在《四川省第六届书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后记中特别提到,本届书法理论研讨会乐见AI、大数据等新的方式和手段在书法研究中发挥积极作用,并得出创新性成果,但反对直接使用人工智能“代造”论文。在来稿中发现有数篇直接由人工智能生产出的文字,经评审委员会认真商议确认后直接做剔除处理。两千年前,巴蜀先贤扬雄即提出“君子强学而力行”,今天我们仍然坚持倡导诚恳严谨、脚踏实地的学风和艺风,坚决反对研究、创作中那些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的做法。(来源:四川省书法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