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艺百花园生机盎然。
10月16日,备受瞩目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将在四川成都拉开帷幕。这一文化艺术盛会落户四川,是对四川近年来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的高度认可,也是四川以文旅融合赋能、推动文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
从文艺精品数量节节攀升到“跟着演艺去旅行”蔚然成风,从院团体制改革激活新动能到“艺术+”新业态遍地开花,四川正以昂扬姿态书写着新时代文艺发展的精彩篇章。
群舞《柔情似水》
精品创作攀高峰
文艺精品是一个地区文化实力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四川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打造艺术精品作为核心任务,推动文艺创作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交出一份亮眼的“四川答卷”。
百花齐放,精品涌现:魔术节目《邂逅》斩获第十二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演员曾恋获得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四川人民艺术剧院选送的话剧《苏东坡》入选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独幕剧《亲爱的李尔王》、小品《春风吹又生》等3部作品入选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四川扬琴《蜀道》等3部作品入选第三届全国曲艺木偶皮影优秀作品展演,杂技《倒立——哪吒》等3部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杂技《太极·坛韵》入选2024年度“中国杂技艺术创新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名单,编剧曾浩月入选“全国舞台艺术优秀节目创作扶持计划”2025年“以人带戏”指导扶持项目人员名单。
话剧《谁在敲门》
守正创新,勇攀高峰:2025年上半年,川剧《变脸》、话剧《谁在敲门》,折子戏、清音、舞蹈等相关节目,相继入选第四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复排提升“十佳案例”、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全国曲艺院团优秀节目汇演、国家艺术基金优秀舞蹈节目展演。成都市美术馆“艺术夜巴适(bus)”青年夜校项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2025年度四川共有37个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名单。
备受关注的第十八届文华奖评选,四川共有川剧《梦回东坡》、舞剧《陈寿·三国志》、话剧《谁在敲门》、歌曲《玉盘》、群舞《柔情似水》、魔术《邂逅》6个作品入围终评,不仅实现数量上的增长,更在艺术类型上实现全面突破——川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艺术品类与歌曲、舞蹈、魔术等表演形式齐头并进,充分展现了四川文艺创作的整体实力和多元魅力。
随着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即将开幕,这些精品力作将在这一全国性舞台上精彩亮相,向全国观众展示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旅融合开新局
“看完川剧《梦回东坡》,再去三苏祠打卡,这种‘白天游景点、晚上看演出’的旅行方式太赞了!”游客对这样的文旅融合体验赞不绝口。
近年来,四川立足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深化“文旅+”“+文旅”战略,推动文艺与旅游深度融合,让“跟着演艺去旅行”成为新潮流,为文旅消费注入新活力。
品牌活动是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四川连续3年举办川剧汇演,面向全省所有国有川剧院团(单位)、民营川剧院团(剧社)和专业院校,集中展演川剧精品剧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戏迷关注。为扩大川剧影响力,四川还创新推出《中国有川剧》系列微纪录片、微短视频、“2024川剧抖起来”等新媒体推广活动,与中央媒体深度联动,实现线上线下超3000万人次观看,让川剧这一传统艺术“破圈”传播。
川剧《梦回东坡》
在旅游演艺产品供给方面,四川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2024年春节期间,四川省川剧院《芙蓉国粹·川剧秀》15天演出90场,人气颇高;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打造的沉浸式文旅演出《激流·家》在成都少城剧场驻场演出,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同时,“天天有演出”“好戏连台”线上展播和文化列车·同心艺术团慰问演出等惠民活动常态化开展,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也为旅游市场增添了文化氛围。
“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深度融合,更让四川文旅消费新场景不断涌现。四川省川剧院推出的变脸街舞《古蜀天边行》,将传统川剧变脸与现代街舞相结合,一经推出便受到关注;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省艺术档案馆)研发的数字文创产品《川剧脸谱·百戏千面》,上线仅16分钟8000份藏品便销售一空。成都、自贡、泸州等市依托川剧演艺和展示场所,打造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川剧特色体验馆,研发的川剧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易园园林艺术博物馆·蜀园”川剧精品艺术公园、成都宽窄巷子蜀韵园等文化特色展馆和街区,构建起完整的川剧文化产业链,推动川剧艺术从“舞台”走向“市场”。
深化改革激活力
文艺院团是文艺创作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四川深入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运营机制、加强人才培养等举措,为文艺院团注入新的发展动能,构建起支撑文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体系。
在资源整合方面,四川积极推动文艺院团优化重组。四川天府演艺集团组建四川现代歌舞剧院,填补了集团只有演出场馆、无固定演出队伍与常演剧目的空白,进一步完善四川文艺演出市场体系。各地也持续加大对文艺院团的支持力度,壮大基层文艺力量,让文艺之花在基层绽放。
一系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相继推出。川渝两地协同立法促川剧传承发展,为川剧振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将川剧保护发展成果总结提炼上升为地方性法规,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成为社会普遍共识,戏曲传承与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领军人才、戏曲新秀脱颖而出。
目前,四川拥有国家级、省级川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8人,其中23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4人入选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5次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024年,6人入选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京剧创作人才高级研修班,4人入选2024—2025年度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录制演员(剧目)入选名单。同时,在全省建成高校传承(展示)基地3个、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基地45个,打造新时代川剧人才培养高地,推动川剧艺术好戏连台、遍地开花。
盛会启幕谱新篇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举办,为四川文艺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作为承办地,四川以高标准和务实举措做好艺术节筹备工作,力求将艺术节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影响,并以艺术节为契机,推动四川文艺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本届艺术节期间,四川将集中展示近年来文艺创作的丰硕成果。川剧《梦回东坡》、舞剧《陈寿·三国志》、话剧《谁在敲门》、歌曲《玉盘》、群舞《柔情似水》、魔术《邂逅》将登上舞台,与全国优秀文艺作品同台竞技、交流互鉴。同时,四川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推出一系列具有巴蜀风格的文艺活动,让全国观众感受四川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川将以艺术节为纽带,进一步推动“演艺+旅游”发展。围绕艺术节,四川推出多条“跟着演艺去旅行”精品线路,串联起艺术节演出场馆与周边旅游景区、文化场馆,让游客在欣赏高水平文艺演出的同时领略“锦绣天府·安逸四川”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促进文旅消费升级。
从川剧的“老树新花”到多元艺术的“百花齐放”,从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到院团改革的“活力迸发”,四川文艺事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举办,将成为四川文艺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四川将持续推进文艺精品创作,深化文旅融合,加强人才培养,努力打造新时代文艺发展的“四川范式”,为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贡献文艺力量。(来源: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