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音乐

中医药文化涵养医德医风系列报道|一脉相传济川术 百年不改济世心

来源:巴蜀艺术网 2025-11-03 11:01
关键字:中医药文化

在成都肛肠专科医院的门诊大厅,创始人黄济川的半身铜像肃然静立。他面容清癯,目光睿智而慈祥。二楼墙面悬挂着黄济川亲笔题写的院训——“诊断确实、医治彻底、胆大心细、体人如己、戒骄戒躁、勤钻互学、全心全意、尊党为民”。三十二字箴言,不仅是全院上下的行为准则,更是这一医学流派的精神底色。

1.jpg

塑像和院训的背后,是一部跨越三个世纪的医脉传承史——从1884年川南小城的一间“济川医馆”,到今天遍布全国的心裕济川传人,这根连接百年的“药线”,凝聚着中医的智慧与西医的精华,更贯穿着永不褪色的济世初心。

奠基:济川开宗 献方授业铸医魂

1960年冬,一代中医肛肠泰斗黄济川先生以99岁高龄辞世,国务院及社会各界哀悼花圈如海,寄托着对这位医者无尽的追思。

时光回溯到1884年的川南泸州,青年郎中黄锡正创办“济川医馆”。他因17岁时身患重症肛瘘,幸得痔瘘名医龚心裕用挂线疗法治愈,遂欲拜师学艺。因拾金不昧的品德打动老师,他有幸成为龚心裕的唯一真传弟子,成为中国痔漏学科奠基人,更名“黄济川”,寓意“悬壶济世,福祉川人”。

1904年,黄济川将诊所迁至成都祠堂街,创立“黄济川痔瘘诊所”。他尤为注重医德医风,坚持“问津贫民、不分贵贱、不计报酬、乐以施治”,对贫苦患者分文不取,一时声名远播。在此后近五十年的行医生涯中,他博览群书,勤学苦练,勇于探索,不断积累临床经验;从而做到了诊断准确,下药对症,手到病除。

2.jpg

1954年,时年93岁的黄济川在四川省中医代表会上,将珍藏多年的“枯痔散”“药线挂线法”等秘方秘法、痔瘘专科绝技无偿献给国家。此举引发全国学习热潮,苏联、蒙古、缅甸、比利时等国亦派员来访。1956年,95岁的他与“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同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副会长,成就中医外科史上最高学术地位。

曹吉勋同杜自明、石筱山、赵炳南被誉为新中国“中医外科四大名医”。周恩来总理曾握着他的手嘱托:“老中医经验丰富,要多带徒弟。”黄济川晚年奔走各地讲学,其著作《痔瘘治疗法》成为新中国首部肛肠专著。黄老卓越的学术思想、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具特效的方药,已成为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至今仍在肛肠病学的科研、教学与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复方吲哚美辛栓、痔洗散、济川连霉液等十多种黄济川秘方,至今仍造福广大患者。

开拓:吉勋融贯,中西合璧创麻醉

午后阳光洒进客厅,97岁的曹吉勋教授身边围坐着一群年轻医生,他时而引经据典剖析古方之妙,时而阐释现代麻醉之术,为后辈传道授业,答疑解惑。

“虽然我老了,但我的临床技术他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到,我要竭尽所能地传给后辈。”曹吉勋耄耋之年仍不舍一线,他坚持临床工作直到94岁。去年,曹吉勋荣获第三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终身荣誉奖,其从军从医80多年的传奇故事,成为肛肠界的活历史。

3.jpg

作为黄济川学术思想的重要继承者,曹吉勋的医学之路始于家国危难之际。1944年,他怀揣报国之志加入八路军,战场负伤后目睹战友缺医少药,遂立志学医。1949年自中国医科大学毕业,1956年调至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任外科负责人,自此深耕肛肠领域。

曹吉勋的卓越贡献在于开创性地融通中西。他亲历中医神奇——在湖北考察时,见证针灸阻止疟疾发作,在银针的光芒和艾灸的香气中,他看到了古人的智慧。针对肛肠疾病剧痛,曹吉勋展开了深入研究后,他想到了封闭疗法,在患者的脊柱下方,臀沟分开处的腰俞穴注射止痛药,曹吉勋将其演变成了手术中的麻醉方式,如今这种该麻醉方式仍被广泛应用至今,并被编入了高等医学教程。面对直肠脱垂难题,他开创复方明矾液双层注射配合肛门紧缩术,避免开腹痛苦,惠及无数患者。

2015年87岁高龄时,曹吉勋还亲自指导修订专著《新编中国痔瘘学》(820千字)。从医以来,他发表及指导发表论文近两百篇,改创专科技术20多项。2024年,千余名同行在第十届中国便秘高峰论坛上致敬其八十载医路,他获颁“肛肠教育学术流派宗师”证书。

弘道:流派绵延,学术体系立新论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而心裕·济川医学流派自1851年发端,已滋养中国肛肠医学百余年。

黄济川作为龚心裕(字心裕)的唯一传人,开创的学派至今覆盖全国70%的肛肠医生,形成了有重大影响的龚心裕·黄济川胃肠医学学派。流派树状图上,北京广安门医院肛肠科创始人周济民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肛肠科创始人曹吉勋教授,贵阳州中医药大学肛肠科创始人、国家级著名老中医彭显光教授,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肛肠分会原顾问、成都肛肠专科医院第五任院长王维烈等一大批肛肠领域的知名专家,皆出其门。百年传承,源远流长。今日之心裕·济川医学满天下,京系、淮系、东北系、蜀系,处处是心裕·济川传人。

4.jpg

传承的火炬,如今已在第四代医者手中燃得更旺。作为曹吉勋教授的得意门生之一,成都肛肠专科医院院长杨向东教授带领这家百年医院发展为国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并成立了全球首个便秘专科病区,他提出了“结肠瘫痪症”学说、“分度论治”理念等新观点;而在普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痔病上,更是创造性地提出了组织退变学说,为痔病发病机制的探索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在杨向东的带领下,成都肛肠专科医院作为心裕·济川医学流派的传承主阵地,持续焕发活力。医院利用黄济川秘方研制的复方吲哚美辛栓、连栀矾溶液等制剂至今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口支援医疗队常年奔赴甘孜州等高原地区,将“挂线技术”等中医绝技送入基层;每年举办的国际便秘高峰论坛,更是成为汇聚国内外顶尖专家、让中医智慧与世界对话的重要平台。

协同:全域联动,质控网络促规范

深厚的传承底蕴,最终厚积薄发,转化为推动全市肛肠学科协同发展的体系化力量。成都市卫健委相关人士介绍,目前,成都市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设置肛肠科比例达93.5%,肛肠学科覆盖面持续扩大。

2019年,成都市中医肛肠质控中心成立,进一步推动学科规范化发展——迄今已在大邑县、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温江区、新都区、成华区、双流区、金堂县等8个区县建立分中心,形成质控网络。中心牵头制定的《肛门及直肠周围良性疾病手术分级目录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发表于《中国肛肠病杂志》2024年第44卷第2期;举办的“超声环切线型切口化痔线结扎完美术式培训班”“全国便秘领军人才培训班”等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惠及基层医师上千人。

5.jpg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肛肠科入选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成都肛肠专科医院、龙泉驿区中医医院肛肠科获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共同将前辈的医术仁心播撒至更广阔的土地。尽管部分医院尚未设立独立肛肠住院病区,但整体发展态势彰显了成都肛肠学科的蓬勃生机。

医脉绵延,初心不改。从黄济川献方授业、奠定学科基石的开创之举,到曹吉勋赓续发展、首创腰腧穴麻醉的创新之智,再到杨向东开拓便秘临床分型、引领专科发展的开拓之新,一根药线,贯穿的是三个世纪不改的济世初心,成就的是“难言之隐”得享“专业之治”的医学传奇。(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