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资讯

第五届川渝文化发展合作论坛暨新时代中国艺术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重庆举行

来源:巴蜀艺术网 2025-11-14 11:22
关键字:川渝

3.jpg

2025年11月12日,由重庆市文联、四川省文联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川渝文化发展合作论坛暨新时代中国艺术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重庆北碚举行

2025年11月12日,由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第五届川渝文化发展合作论坛暨新时代中国艺术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重庆北碚举行。活动以“赓续巴蜀文脉·激活创新动能”为主题,聚焦川渝文化传承创新,深入探讨川渝文化协同赋能艺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

四川省文联党组副书记王忠臣在论坛中表示,本次论坛在思想交融与学术探讨中取得丰硕成果,充分展现了川渝地区深厚的文化积淀、敏锐的现实洞察和昂扬的精神风貌。他强调,川渝两地应深化区域文化协作,推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和巴蜀特色的文艺精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构建中华巴蜀文化高地。他期待广大文艺工作者将论坛成果化为前行力量,携手耕耘川渝文艺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为新时代中国文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巴蜀智慧与力量。

重庆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卞明高在讲话中指出,川渝两地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合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包括共同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川渝段)建设,实施川渝影视“携手登峰”行动、振兴川剧行动等11项计划,联合打造了话剧《谁在敲门》等入围国家级奖项的精品力作,并举办了多项文艺展览展演。他表示,这些成果得益于常态化合作机制和文艺工作者的辛勤耕耘,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巴蜀文化研究,推动艺术与科技融合,优化区域文化合作机制,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新格局。

重庆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阳奎兴在致辞中表示,川渝两地山同脉、水同源,巴蜀文化同根同源、互补共生。近年来,两地文艺界在人才培养、精品创作、文艺惠民等领域紧密携手、深度协作,结出了累累硕果。面对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新使命、新要求,阳奎兴强调,文艺评论必须主动站位、积极作为。重庆打造的基层文艺评论品牌“麻雀艺评”已享誉全国,彰显了川渝在中国文艺评论版图中日益重要的地位。他呼吁,以本届论坛为新起点,川渝两地应进一步坚守文化根脉、勇攀艺术高峰、深化区域协同,为推动川渝两地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开幕式后,7位业界专家围绕主题发表主旨演讲。中国评协副主席,辽宁省大连市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心二级编剧尹力探讨传统杂技艺术的现代化转型路径。中国评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从五个维度系统阐述新时代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方法与策略。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王本朝深情讲述老舍在北碚的创作生活与文化印记。四川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李怡直面AI时代文艺创作新挑战,探讨新大众文艺的发展趋势。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执行院长凌孟华通过分析抗战时期《国讯》的通俗文学作品,揭示大后方文学的审美特征。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诗书画院艺委会副主任管苠棡提出“巴蜀幻境”IP概念,为巴蜀文旅融合提供新思路。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白浩阐述如何通过“两个结合”激活川味文化活力,推动巴蜀文艺创新发展。

分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舞台艺术、美术、影视、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语境与新技术条件下的现象级作品生产”“北碚近现代文化遗产的活化路径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协同发展”“双通道协同创新中的地方叙事”等主题,分享真知灼见,献智川渝文化繁荣发展。

闭幕式上,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委会委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在学术总结中强调“十五五”提出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之于川渝文化发展合作的重要性,川渝文化学者要加强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研究。文化旅游走廊关键在“通”字,要联通、互通、畅通、融通,川渝学者要为巴蜀文化旅游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和学理研究。他结合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四川段的态势,提出两地应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建设相连,在“长征精神”传承弘扬中深化历史学与传播学研究。他强调,川渝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上游段)建设,需要在生态文明保护、流域文化挖掘、文献整理、沿江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形成持续深入的学术交流与研究。

1.jpg

活动闭幕式现场

大会发布了第五届川渝文化发展合作论坛“重庆倡议”,倡导筑牢思想根基,构建新时代巴蜀文艺高质量发展体系;讲好新时代巴蜀故事,激活中华文明优秀标识的川渝表达;深化人文经济学实践,提升川渝文艺高质量发展;拥抱技术革命浪潮,拓展文艺传播新格局;强化文艺评论建设,以评创融合激发巴蜀文艺创新活力。

大会还宣布第六届川渝文化发展合作论坛将于2027年在四川举行。

此次活动由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共北碚区委宣传部、北碚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

“川渝文化发展合作论坛”创办于2007年,是由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发起主办的跨省区高端文化合作论坛,对促进两地文化交流、战略协同、政策对接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川渝两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来自川渝两地及全国的专家学者、文艺评论家及媒体记等100余人参加本届论坛。

2.jpg

大会合影

激活中华文明优秀标识  提升巴蜀文艺创新动能

——第五届川渝文化发展合作论坛“重庆倡议”

巴山蜀水,钟灵毓秀;川渝同心,文脉相承。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重庆市文联与四川省文联联合举办第五届川渝文化发展合作论坛暨新时代中国艺术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两地文艺界与全国评论界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新时代中国文艺高质量发展、人文经济学与艺术叙事、新时代中国文艺生产的巴蜀现象、战时中国3000名流会汇北碚的文化盛况,深入讨论了新时代艺术的传承创新、新时代中国评论的挑战与转型、巴蜀文艺发展的新动能等关键命题,凝聚共识、共担使命,特联合倡议如下:

一、筑牢思想根基,构建新时代巴蜀文艺高质量发展体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指引,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和二十届四中全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目标,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贯通“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推动“两个结合”在文艺实践中的创造性落实。强化文艺创作的学术涵养与理论支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巴蜀气派的文艺话语体系。聚焦现象级文艺作品的孵化与生产,推动内容、形式、机制的全面创新,打造一批反映时代气象、展现巴蜀风貌的精品力作,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贡献川渝力量。

二、讲好新时代巴蜀故事,激活中华文明优秀标识的川渝表达。巴蜀故事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表达载体,凭借其典型的地理空间叙事、深厚的文化记忆重塑功能以及鲜明的民族精神象征,积极参与构建了中华文明的标识性符号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川渝地区肩负着以区域视角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使命。为此,两地的文艺工作者应当主动走入“场景里的新时代”,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一系列现实议题,从时代的洪流与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中汲取创作养分,着力塑造具有高辨识度的川渝意象。通过讲述既承载历史纵深、又洋溢现实温度的巴蜀故事,以文艺的繁荣生动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在川渝的实践图景。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对中华文明标识进行新一轮的挖掘、呈现、诠释与传播,更对塑造和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三、深化人文经济学实践,提升川渝文艺高质量发展。人文经济学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刻揭示了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内在规律。川渝两地应紧扣二十届四中全会“完善文化创新制度机制”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率先推动文化资源向发展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构建文化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相互赋能的新型区域发展范式。系统梳理巴蜀文物、非遗与历史文脉,通过创意设计、数字技术和品牌授权,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文化IP与消费场景,推动文化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推动文艺与旅游、科技、制造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数字文创、智慧文旅、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培育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文化经济集群。弘扬巴蜀文化中“开放包容、坚韧奋进”的精神特质,将其融入营商环境与社会治理,以文化认同凝聚发展共识,以创新动能驱动区域高质量前行。

四、拥抱技术革命浪潮,拓展文艺传播新格局。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融媒体、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川渝文艺界要主动识变、积极求变、科学应变。以科技赋能文艺创新链,积极探索AIGC在创意激发、剧本创作、艺术设计等环节的应用,推动数字艺术、沉浸式演艺、交互影视等新业态发展。以数字重塑文艺传播链,构建跨媒介、立体化、互动式的传播矩阵,运用短视频、直播、虚拟展厅等新载体,拓展优秀作品的到达率、感染力与影响力。以智慧升级文艺生态,培育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促进专业生产与大众参与良性互动,让川渝文艺在技术浪潮中“创得出新、传得开声、留得下经典”,塑造数字时代巴蜀文化繁荣发展的全新优势。

五、强化文艺评论建设,以评创融合激发巴蜀文艺创新活力。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为指引,我们须深刻把握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的共生关系,坚持推动评论深入创作一线、贯穿文艺生产全过程。要着力破除“自说自话”“凌空蹈虚”的窠臼,大力倡导“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批评精神,弘扬实事求是、专业理性的评论风气,从而有效推动涌现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川渝两地应强化协同,携手共进,首要任务是加强评论组织建设、人才培养与行业联动,通过共建共享文艺评论人才库与专业实践基地,助推中青年评论家成长与跨域交流,着力打造一支结构优化、专业与跨界并重的川渝文艺评论队伍。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主流媒体与创作机构等多方资源,积极构建“创作—研究—评论—传播”生态循环。通过强化川渝评论品牌共建与重点项目共推,致力于共同建设一个立足西部、辐射全国、联接国际的文艺评论高地,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实现文化强国宏伟目标贡献独特的巴蜀智慧与川渝力量。

山水相连,文脉相通;川渝携手,未来可期。让我们以更开放的视野、更扎实的作为、更嘹亮的文艺之声,持续激活中华文明的优秀标识,充分释放巴蜀文艺的创新动能,共筑巴蜀文化繁荣新高地,共绘中国式现代化川渝新图景!(来源:评论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