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土恩情:大巴山乡音里的艺术启蒙
20世纪80年代的四川巴中南江,晨雾未散的山谷间,常回荡着鸟儿的叫声与背二哥的山歌。刘娟的童年记忆,便镌刻在这样的声韵图景里:跟着母亲赶场时,民间艺人唱的《巴山号子》,那嗓音像凿开山谷的光,让她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声音能承载动听的故事。这片孕育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土地,赋予她质朴的生命底色,也在其潜意识里,埋下了“用声音记录时代”的初心种子。
2000年,怀揣对艺术的向往,勤奋刻苦的刘娟考入四川音乐学院,学习民族声乐。课堂上,她琢磨《槐花几时开》的润腔技法,从《康定情歌》中触摸川蜀民歌之魂;课余时间,琴房的窗棂映着她反复标注乐谱的身影,泛黄的笔记本中,留存着她对歌曲音色的分析。那些关于“声随情动、韵由心生”的批注,已然显露出她专业求索的自觉。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因成绩与表现优异,刘娟本科毕业后留校。身为辅导员、声乐教师与团总支书记,她的办公桌抽屉里常放着声乐教材与学生档案。工作之余,她常走进琴房练声、学习、思索,家乡的晨雾与山歌,时常涌进旋律里。行政工作是艺术教育的骨骼,创作则是情感流动的血液,这种“行政工作筑基、艺术实践铸魂”的双重身份,反而让她在管理岗位上更懂创作者的需求。

刘娟演出照
出于对母校的热爱和提升声乐素养的追求,2009年,刘娟攻读川音声乐歌剧学院硕士研究生。其间,她以《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的歌曲分析为毕业论文核心,较系统地研究民族声乐技法与现代作曲理论的融合路径。她在论文中提:“该曲是民族歌剧《木兰诗篇》中的唱段,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调式属性为E宫调式,其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展现出五声性音乐的特点,营造出独特的民族音乐氛围,构建了传统情感表达与现代和声逻辑的对话空间。”这种学术洞察,为她日后的歌曲创作埋下灵感伏笔,也与她童年时的“巴山号子”声韵启蒙相呼应,共同构成其艺术道路的基石。
二、文艺担当:在传统与现代间建构音乐语言
(一)歌曲《让爱传递》:服务成都大运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文艺的价值所在。2020年成都大运会筹备期间,刘娟创作《让爱传递》,助力展现大运会的“中国风”“巴蜀韵”,获会歌“评审组提名作品奖”,发表于《歌曲》杂志。此歌后来成为成都文化传播的“声响名片”。歌曲表达了爱能穿越风雨,给予人们力量,让人感受古蜀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之美。刘娟说:“我想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韵之美,既有传统注脚,又有时代心跳。”
这首歌的旋律与唱腔,充满体育盛会歌曲的厚重感与仪式感。歌词中“同一片天空”“让爱传递”等词句,展现了“珍爱和平友好”的大国担当,与大运会主题相得益彰。
(二)《宽窄巷子》及四川民歌:挖掘地域文化
刘娟对地域文化的敏锐感知与深度挖掘,在《宽窄巷子》中尽显巧思。歌词以“一碗茶”“一根烟”“老成都底片”等意象,借市井生活细节,唤起人们对成都历史文化的回忆,体现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眷恋。“一座城悄悄崛起”“新都市客厅”等词句,既蕴含着对老成都的怀念,又展现出现代发展的豪迈,形成历史与当下的隔空对话。该作品采用民谣风格,融合个性化叙事与城市气质宣传功能,兼具文化传承与时代感。刘娟称:“宽窄巷子是成都的文化褶皱,通过旋律让听众触摸到这些褶皱里的故事。”
当《溜溜山歌》的音符在央视舞台响起,刘娟的嗓音清冽如晨雾中的山溪,时而轻吟似木叶拂石,带着山野质朴;时而高唱如鹰隼掠峰,透着天地辽阔。婉转曲调中,仿佛能听见云雾过梯田的低语,看见背篓里的时光摇曳,让听众沉浸于巴蜀民俗风情之中。《摘葡萄》的演绎,则呈现出热闹场景,仿佛能看到田间男女笑靥如花,听到竹篮碰撞声与歌谣交织,空气中弥漫着喜悦。台下掌声如潮,既是为表演动容,更是被那浓郁的生活气息感染。刘娟对民歌魂脉的精准把握,让每个音符都带有地域印记,每段唱腔都饱含情感,通过央视平台,让四川民歌走进千家万户,为古老民歌注入现代生命力,唱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回响。
(三)《飞夺泸定桥》《党恩似海》:歌颂红色历史
2024年,刘娟创作《飞夺泸定桥》,这是她对红色题材创作的突破。她走访泸定桥纪念馆,将红军号声、铁链晃动声等音效融入作品,生动诠释那段铿锵历史。“我要让听众听见历史的质感——既要有川陕民歌的根,也要有战争场面的声浪。”
刘娟创作的《党恩似海》,以颂歌形式呈现。她拆解重组母亲教唱的《巴山背二歌》旋律动机,“老区人民对党的情感像山一样厚重,我想用最质朴的乡音和最饱满的声线,让这种情感既有泥土气息,又有艺术高度。”
三、音乐使命:从艺术实践到文化生态的浇灌
(一)教育反哺+文旅融合:让专业艺术扎根生活、浸润川蜀
中国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工作者不能只待在音乐厅,更要主动走到劳动人民之中去。”
在当代艺术发展与文旅融合深度推进的背景下,专业艺术与大众生活的联结至关重要。刘娟以“教育反哺”为理念,搭建起专业艺术走向大众的桥梁。她关注“银发群体”精神需求,开办四川音乐学院“中老年艺术大学”,举办“天府之韵”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展系列高级研修班、“川剧清音”非遗文化进校园等多元美育培训项目,开展艺术与生活场景融合的研学活动。这些实践,既传承了专业院校的学术基因,又打破了艺术教育的圈层壁垒,让专业技法与审美理念,化作可感的生活体验,走进大众生活。这种“向下扎根”的努力,拓宽了艺术教育边界,让艺术成为滋养大众精神世界的有益养分,为艺术社会化传播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范本。
(二)身份破界:从演唱者到艺术统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刘娟在多数作品中,身兼作词、作曲、演唱多职,但她并未局限于此。她与著名词作家王持久合作《音乐天空》,作品发表于《歌曲》杂志。“王老师教导‘用文字给旋律画像’,比如‘让我们一起飞翔,在这音乐天空’这句,让我意识到歌词可以成为音乐的视觉延伸。”
“作为四川文艺界的一员,我们脚下踩的是巴蜀文化的厚土,头顶望的是时代精神的星空。”在刘娟看来,创作《宽窄巷子》对市井文化的捕捉,与创作《飞夺泸定桥》对历史的致敬,本质上都是对“四川身份”的诠释。
从大巴山深处的山歌回响,到川音琴房的专业练声,再到新媒体平台的数字传唱,刘娟的艺术之路始终贴着“四川”的标签,踩着“时代”的节拍,致力于打造“川字号”音乐名品,为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正如她在创作笔记中所写:“当我们用麦克风唱起《让爱传递》时,其实是在延续大巴山背二哥的呐喊——只不过现在,声音能飞过更广阔的天空,让更多人听见四川的心跳。”这份从红土中生长、在实践中思辨、在创新中绽放的艺术追求,既扎根传统文脉,又勇闯艺术前沿,不断唱响新的时代佳音。

刘娟,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民族女高音,成都市终身教育专家,现任四川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多次组织并参与各类大型比赛活动,长期从事歌曲创作并在全网发布;为成都大运会、电视台等企事业单位创作歌曲并在主流媒体展演;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担任独唱,并担任专业赛事比赛评委;先后成功举办了多场个人独唱音乐会,获得一致好评。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
图文来源:百家文艺网


